【关注】深度融合发展中都市报竞争力再造
都市报是纸媒中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出现了订阅量减少、广告承载力下降的情况,从业者普遍存在困惑。面对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形势,都市报要顺势而为,坚持移动优先、一体发展、多媒传播,做高品质的民生新闻传播和信息服务平台,在应对危机中掌握工作主动权,打好发展主动仗,再创新优势,再造竞争力。
一个现实:今日都市报发展之困
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都市类报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起来,成为报业市场的订阅大户和广告大户。从整个都市报行业看,相较于以前,报纸征订量下滑、广告承载量减少、品牌价值缩水,发展面临现实之困。
同质化加重。许多城市拥有多个主流媒体平台,近年来,新闻题材、报道内容雷同的问题突出。日报作为党报,在时政新闻内容、报纸发行和政务形象宣传等方面有更多优势,近年来有些日报强化了民生新闻和社会新闻,这给都市报采编工作带来新考验。同时,都市报的一些采编人员对“民生”的理解过于狭窄,使其可以施展拳脚的领域缩小。一些相同题材的新闻几乎同时出现在各类报、台、网、端,而且表达方式接近,拉低了都市报读者的忠诚度。
个性化难显。各传媒集团大多建有新媒体,有些平台照搬、粘贴、抢发纸媒新闻,以快发优势赢得受众关注。社会自媒体虽无新闻采编资格,但早已习惯从当地主流媒体摘编,并擅长剪辑和炒作。许多都市报精心采编的新闻在报纸到达读者之前就广为传播,都市报反被诟病新闻慢、抄袭、没有独家新闻,媒体形象严重受损。一些都市报策划性选题较少、话题性新闻不多,难以激起受众的兴奋点。有些都市报经常出现网络语言和方言口语混搭,损伤了纸媒文字严谨优美的特性。
转型力不足。都市报既要守住现有报纸阵地,又要开辟移动端传播新路,而它们大多是传媒集团的一个采编部门,并非独立的经营主体,腾挪空间不大。都市报长期拥有较高的发行量和广告份额,也使不少采编人员形成了思维定式,报纸面临转型困难、传播创新乏力等问题,一些都市报采编人员的价值体现、从业信心受到一定影响。
一个命题:媒体、业态、机制创新求变
在媒体格局重构和舆论生态重塑过程中,都市报发展并没有可以照搬复制的经验,必须以辩证的思维,分析成因,研究对策。按照党中央关于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的要求,都市报要心有定力,积极稳健地推进融合传播,努力打造专业、权威、亲民的新型都市媒体。
恪守定位,注重专业性。目前,海量的碎片化信息使有用信息难觅踪影,重要信息难辨真伪,受众无所适从,被动接收,费时耗神。对此,都市报应发挥专业优势,做好新闻梳理和信息导航,更好地服务受众。当网络媒体纷纷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都市报要告诉受众为什么、怎么看,给予正确引导。这种专业优势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近年来,绍兴晚报坚持做有用有趣有温度的新闻,如今年分阶段及时推出“战大疫”“复产复工”“战疫启示”系列报道,其中《小患者与护士互相鞠躬》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隔离病房里,一对夫妻偶遇相拥》网络点击量达2亿。
做强主流,彰显权威性。新闻竞争不仅是第一时间抢时效,也是第一时间比解读。都市报要从维护大局、服务群众出发,对一些新闻事件和现象及时发出权威声音。政府部门的许多工作跟人民群众息息相关,都市报要善于报道民生类会议,善于解读民生类政策,及时引导社会热点,开展建设性舆论监督。绍兴晚报长期开办“民生求证——市民监督进行时”“一线直击”等栏目,推动许多民生问题的解决。如去年深入调查连续报道揭秘地下油品交易,市县政府有关部门重拳出击查处黑窝点,消除了安全隐患。今年,针对直播经济一哄而上的现象,推出了“直播热的冷思考”系列报道。
多媒呈现,强化服务性。互联网技术为都市报新闻采编和服务受众提供了条件,都市报要致力于生活化的新闻讲述和大容量的资讯服务。近年来,绍兴晚报畅通“民声热线”,改进“热线通”新闻版面,同时用好微信微博等社群平台,加强对社情民意的分析研判,为党政部门提供舆情服务。在今年“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报道中,精心组织“踏访小康路、添彩小康景”新闻行动,不仅报道奋进小康的足迹,还组织专家服务团帮民众办实事。
一个定位:建设多媒融合的“美好生活报”
都市报要大力加强理念创新、渠道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深化“报”的内涵,扩大“报”的外延,使都市报成为多媒融合服务群众的“美好生活报”。
巩固品牌,创新业态。在媒介多元化、传播多渠道的当下,都市报应积极拓展互联网+政用+民用+商用的模式,将原有的优势转移到新平台上,建设同品牌融媒体。要把原先靠“热线电话一招鲜”的版面,打造成以实用信息、深度解读和个性服务为特色的新型民生新闻传播和服务平台。绍兴晚报目前采取全员参与、兼职运行的方式经营晚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不仅挖掘了既有人力资源潜力,而且提高了采编人员的融合能力。
协同联动,创新渠道。都市报要以受众为中心,把分众、精准的要求体现在采编发和服务的各个环节。目前,既要办好纸质报、服务好报纸读者,更要办好互联网媒体特别是移动端,服务好需要快捷信息、互动意识强的受众,还要建好综合服务平台。这几年,绍兴晚报根据集团的布局,实行网上网下资源渠道一起运营,拓展主渠道,做强主账号,错位发展,各展其长。绍兴晚报发行量居省内同类城市前列,晚报微博是本地龙头,晚报微信也在本地拥有较高阅读量。去年策划推出专题报道“五四运动主导者为何多是绍兴人”,不仅报纸读者给予好评,微信阅读量也达到3.8万。
惠民便民,创新产品。都市报要满足用户跨屏跨网跨终端无缝衔接服务,提供更多喜闻乐见的精品内容和优质服务,推动媒体服务的智慧化、便捷化、个性化。近年来,绍兴晚报明确“民生平台民众办”的思路,加强民生选题研究,引导民生话题讨论,邀请受众代表做客“新闻会客厅”,围绕老小区加装电梯、快乐养老等民生事项一起讨论。还注意从跟帖评论中分析舆情,做好专题报道;根据新媒体的特性进行延伸传播,使都市报的新闻更贴心、更生动,为受众带来更好体验。
一个潜力:践行“四力”以新机制激发人才活力
都市报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人,全体采编人员要按照增强“四力”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全媒体意识,大力度提升专业化素养。
提高题材选择能力。都市报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既要聚焦具有普遍意义和新闻价值的大民生,也要关注群众的日常小事,挖掘有价值的新闻题材。新闻工作就是群众工作,要坚持开门办报办端,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吸引广大群众参与新闻内容生产。在此基础上,加强新闻策划,使原本具有广泛关注性和参与性的民生新闻更具社会底蕴,更能深入人心。多年来,绍兴晚报努力把主题报道做出晚报味道,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报道中,组织了“我和我的祖国,70岁,正年轻”系列报道。今年推出的专题报道《一位驻村指导员的11本民情日记》,获市委书记批示肯定。
提高深度报道能力。做好民生新闻必须坚持民本取向,但并不意味着迎合、随意和肤浅。都市报要不断提升解读水平,加强分析评论,体现新闻的力量。要加强舆论监督,做到有锐气、有力度,推动社会进步。绍兴晚报多年来坚持办好“一线调查”等板块,去年针对多起高空抛物(坠物)事件,连续发出三问——《幼童之殇,谁来担责?》《头顶安全,谁来守护?》《抛物难题,谁来破解?》,引发强烈关注。“创业人、创新事”“好心人、爱心事”新闻专栏先后被评为中国晚报优秀专栏一等奖和二等奖。
提高持续发展能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对都市报采编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都市报要加强新时代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与时俱进,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创新选人用人思路,积极探索岗变薪变、同岗同酬的激励运行机制,让采编人员有好平台、好收入、好前途。近年来,绍兴晚报坚持重奖新闻创新创优,实行首席记者(编辑)制度,开设记者冠名栏目,努力让创优者更有荣光,让创新者更有锐气。
(作者: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副总编辑、绍兴晚报总编辑)
(责编:霍海斌)
免责声明:中国食品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风险与责任。 网站转载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有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