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工业》主办

中国食品新闻网

因地制宜践行大食物观

2024-06-17 14:55:34来源: 昆明日报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什么是大食物观?简单地说,就是和以前单一的“粮食观”相比,现在追求更多样的食物,由此形成和践行的观念,就叫大食物观。在人们的认知“食”践里,只有大米、面条、包子、馒头等才是主食,实际上,蔬菜、水果、肉、蛋、奶、鱼以及微生物、合成物质等都可成为主食。一句话,凡是能满足人们正常生活和活动需求并有利于寿命延长的可食用物质都属于食物。

大食物观不是凭空而出。长期以来,老百姓的食物80%来自主粮。中国14亿多人口,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作为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用占了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养活了近20%的人口,但同时土地水资源要素已经绷得很紧,需要跳出“粮油肉蛋奶”的传统范畴去挖潜,将视角从田间地头向森林、草原和江河湖海等延伸,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从人民群众的需求来看,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群众更加注重膳食营养搭配,对吃的诉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动物性食品、蔬菜、瓜果等非粮食物消费逐渐增加。现在,主食越来越不“主”、副食越来越不“副”,老百姓从“吃得饱”到追求“吃得好”转变。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的变化趋势,需要建立更高质量的食物供给体系,不仅要保基本,也要保多样。这是树立大食物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粮食作为大国博弈工具的属性越来越强,从当前特殊的国际形势看,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多“留一手”,全方位、多途径、因地制宜开发食物来源,为主粮供应减轻一些压力,守好“米袋子”的同时,拎稳“菜篮子”、端牢“油罐子”,尽可能避免在粮食问题上受制于人。这是从更广阔的视角、用“战略眼光”来理解和把握粮食安全的要义。换句话说,践行大食物观,有助于构建新型食物安全保障体系。

因此,要因地制宜,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比如沿海地区,可大力建设海洋牧场,类野生养殖,建成“蓝色粮仓”;在广袤黑土地上,坚果、野生浆果、木耳等优质食用菌类可形成大产业,以满足市场对食用菌的多样化需求;“黄金奶源带”地区,可抓住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畜牧业,形成奶业全产业链;等等。

保证14亿人按点开饭,背后是一篇大文章。树立大食物观,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食物多样性的消费需要,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的必然选择。践行大食物观,需要在全社会树立食物消费新观念,鼓励减量、营养、健康、绿色消费,反对浪费食物,推动居民膳食结构优化与升级。通过全面普及膳食营养和健康知识,让广大群众树立起合理、平衡、适量的食物消费新观念。(小丁)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内容、版权和其他相关问题,请速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0
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