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水稻中后期防灾减灾促生长技术指导意见
2023-07-21 14:45:43来源: 农业农村部
当前东北水稻处于孕穗至破口期,中稻多处于拔节孕穗期,晚稻处于移栽分蘖期,正是积累有效穗数、搭好丰产架子的关键时期。目前,全国各地陆续进入盛夏季节,灾害天气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据气象预报,7—8月我国气候状况一般到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阶段性强降水、暴雨洪涝、高温热浪等灾害较重。为科学应对当前洪涝灾害和高温热害,做好后续水稻防灾减灾工作,要以“及时制定预案、以水控旺降温、施肥促壮提产、科学防病治虫、适时收获保产”为重点,落实技术措施,构建健壮群体,为实现水稻丰产丰收打好基础。
(一)抗高温干旱。一是适时灌水降高温。对处于穗分化期的水稻,及时复水,适当灌深水降温,减轻高温对穗分化的影响。对进入抽穗期水稻,若高温天气持续不退,通过田间灌水调节冠层温度,勤灌勤排或串灌,降低田面温度,避免高温造成花粉败育、降低结实率。二是抓紧蓄水防干旱。积极利用降雨天气,做好蓄水保灌工作,应对后期可能发生的干旱等气象灾害。对受旱稻田,充分利用各种水源及时补水,有效调节农田小气候进行降温,避免高温干旱双重胁迫,促进生长发育。三是叶面追肥促结实。对蓄留再生稻的头季稻、抽穗齐穗期的一季中稻和双季晚稻,高温过后叶面可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3%过磷酸钙溶液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强植株抗逆能力,促进籽粒灌浆,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对高温影响后期结实的田块,根据当地温光资源适时割茬蓄留再生稻,适当追施氮肥,促进低节位休眠芽分蘖成穗,弥补产量损失。
(二)防台风洪涝。一是加强监测预警。加强与气象、水利、海洋等部门的沟通会商,密切关注暴雨分布和台风形成、移动路径,以及灾害发生动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二是培育壮秧防倒伏。对处于拔节期的中稻,要抢抓当前有利天气做好排水晒田工作,促进根系深扎,为后续壮秆防倒伏打下基础。雨量明显偏多地区,可适当落干田水,采用“干湿交替”降低群体湿度,提高抗性。三是疏通渠系防降雨。及时疏通灌排渠系,平时灌水以不缺不灌、缺则少灌为原则,最大限度为强降雨预留“蓄保”空间,便于度过短时集中雨量高峰,达到实时“泄洪”效果,避免强降雨可能造成的局部淹涝灾害。四是灾后及时田管降损失。对受涝田块,及时分次排水,结合洗苗轻露田,每亩补施3—5公斤尿素,加强病虫害防控,促进受灾作物恢复生长。若中下部茎秆成活好,可留10—15厘米的低桩、及时亩施用10公斤尿素蓄留再生稻,降低灾害损失。对过强降雨导致短期淹涝的田块,及时喷施防控病虫害的药剂以及生长调节剂,提高稻株抗病防病能力。五是抢收补种保丰收。水稻蜡熟后,要及时排干田水,以利于机收作业。加大机具和人力投入,组织农民及时抢收。对于绝收田块,结合农时季节和地区特点,搞好生产资料调剂调运,及时指导农民搞好补种改种。
(三)防低温冷害。一是加强监测预报。及时联系气象部门,及早会商预测初霜冻日期,明确防范的重点地区、重点时段。密切关注重大天气变化,掌握气温变化、早霜和寒露风发生情况,提前发布预警信息。二是强化田管防低温。低温到来时,对未抽穗的水稻,夜灌深水(5—8厘米)、次日排出,提高田间温度,确保安全生长。对已始穗的水稻,结合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加适量调节剂,促进提早抽穗。对抽穗扬花的水稻,灌深水保温御寒;若白天气温高夜晚低,可日排夜灌干湿交替,提高土壤温度。对灌浆的水稻,可喷施增温剂,增强抗寒能力,减轻低温危害。一旦发生霜冻,适时采取人工烟熏,提高局部环境温度,减轻霜冻危害。三是因苗施肥防晚熟防早衰。对于东北前期低温导致水稻生长量不够、分蘖茎数不足的地块,要根据水稻生育进程适当补施氮肥。对于后期叶色明显褪淡显黄的田块,在倒2叶抽出、倒1叶露尖时合理施用穗粒肥,或叶面增施钾肥,促进壮秆大穗。切忌盲目增施氮肥,防止贪青晚熟。四是适期收获保归仓。一般在齐穗后25天左右、全穗失去绿色、颖壳90%变黄时收获,防止“割青”影响产量,确保颗粒归仓。如果发生低温冷害,可适当推迟收获,延长后熟生长时间,确保水稻产量、减少机收损失。
(四)加强病虫防控。一是加强监测早预防。高温高湿条件易导致病虫害加重发生,重点关注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的重发态势,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等病虫害的偏重流行,做好病虫害监测预警预报。二是精准施策防病虫。一季中稻重点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稻曲病和纹枯病,其中稻曲病第一次预防用药要提前到破口前10—15天进行;晚稻重点防治二化螟和三化螟。结合一喷多促,将叶面肥、调节剂、抗逆剂、杀菌杀虫剂混合配施,防治稻瘟病、穗腐病等。三是统防统治提效率。抓住无雨时段或降水间歇及时施药,大力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用量,有效减轻病虫害损失,确保水稻稳产增产。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内容、版权和其他相关问题,请速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