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龙的传人,这些我们应该知道
体长有角,有鳞有爪,
上天入水,兴云布雨。
它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
也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神兽。
《说文解字》中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
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尔雅翼》中记载“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
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这便是龙的样子。
最具神奇色彩的文化象征
甲骨文中的“龙”字,像龙侧身的形象,
有头冠、两角、张开的口、身、尾等。
在篆文中,“龙”字一分为二,
左边像头冠、两角、张口露齿之形,
右像其身脊、鳍、尾之形。
其实,在甲骨文出现之前,
龙的形象就已经产生了。
目前考古学界公认的最早的龙的形象,
是辽宁查海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中期的
花岗岩石块堆塑的巨龙,距今约8000年。
这条近20米长的巨龙威武健壮,
龙口大张,身体呈波浪状,
给人一种巨龙腾飞之感,造型极为生动。
查海遗址石块堆塑龙
距今约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
龙的形象已较成熟,
刻画生动、雕琢精美的玉龙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对夏商及后世龙的演变影响深远。
红山文化碧玉C形龙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中国人对龙的崇拜由来已久,
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龙文化。
虬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角的龙,
屈原《天问》:“焉有虬龙,负熊以游?”
表现出作者对龙丰富的想象和追问。
应龙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
唐白居易的《虾蟆(和张十六)》
诗中写:“应龙能致雨,润我百谷芽。”
在数千年的演变中,龙的形态变化无穷,
但万变不离其宗,
龙始终代表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尊重,
代表着多元文化的融合共处,
成为中华民族巨大凝聚力、无穷创造力和
无限生命力的集中体现。
2023年6月,贵州镇远举办端午节赛龙舟风采展示活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庆铜梁龙灯
从新石器时代,先民对龙的崇拜,
到端午节划龙舟、春节舞龙灯等
关于龙的民俗活动,
再到今天,人们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
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龙凤呈祥、龙腾虎跃、
画龙点睛、鱼跃龙门……
以龙为核心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信仰,
构成了“美美与共”的多民族和谐生活关系,
不断强化和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为什么说我们是龙的传人?
在中国人心目中,
龙有腾飞的习性、威武的外表和向上的精神。
生于华夏,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新时代,龙的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
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爱国奋进、和平友好、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之中,
中华儿女正在助力中国这条巨龙腾飞。
在第十四届中国航展上,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M惊艳亮相
龙,代表的是一种创新精神。
国之重器“鲲龙”上天入海,
“蛟龙号”乘风破浪,
“雪龙2”号南极科考作业忙,
中华民族从不缺乏梦想与创造。
2023年12月2日,敦煌壁画主题服装秀在西安上演
龙,代表的是一种自信精神。
年轻人爱上博物馆、热衷逛古都,
京剧、越剧听上瘾……
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从未中断,
优秀传统文化穿越数千年依然熠熠生辉,
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入人心。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馆群
贵州“村超”
龙,代表的是一种进取精神。
亚运健儿拼搏进取,挑战自我,
“村超”、“村晚”活力四射,酣畅淋漓……
每一个平凡梦想都值得尊重,
中华民族早已形成奋发进取、
勇于追梦的价值认同。
龙,代表的是一种和合精神。
中国-中亚峰会、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杭州亚运会、良渚论坛成功举办……
中华民族尚和合、求大同,
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增进理解和友谊。
龙腾九霄、遨游四海、畅通天地,
龙的形象不仅仅只是一种符号,
更是中国人的感情归属和身份认同。
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
龙,承载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
是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龙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精神,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激发出炎黄子孙对未来无限的希望和信心。
浙江青田县瓯江畔的神龙彩灯
龙的传人,传承的是生生不息的精神。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
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
文化生生不息,文脉代代传承。
承载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中国年”,
就是一种“活的传承”。
451年间持续酿造中国浓香的1573国宝窖池群
700年不断代传承的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
也是一种“活的传承”。
腾龙贺岁,喜迎新春,
龙行龘龘,生生不息。
2024甲辰龙年来临之际,
国窖1573携手艺术家阿南、非遗传承人黄俊军,
采用中国錾铜雕刻技艺,
于此中国浓香700年之时,创作“龙行龘龘”作品,
龙头昂首,龙身蜿蜒,
满载着祥瑞寓意与中国工艺之美,
在甲辰龙年春节以“龘龘”之姿,
演绎东方美学,展现传统文化“活的传承”。
龙行龘龘贺新春,
浓香四溢中国年。
国窖1573以非遗技艺定格传统佳节之美,
向世界展示中国灿烂悠远的龙文化、年文化,
让独具魅力的东方审美和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让世界共同品味中国年!
(文/胡可璐)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内容、版权和其他相关问题,请速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