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工业》主办

中国食品新闻网

砥砺奋进品牌梦 ——新中国食品工业发展 70 年综述

2019-07-18 17:39:03来源: 中国食品新闻网

  严格地说,中国近代意义的食品工业,始于清末进口机械进行的面粉加工业。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新中国食品工业才真正开始了比较系统且稳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以及整个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现代食品工业才得到了迅猛发展。

  新中国70年食品工业发展的过程,同时又是中国食品行业品牌创建的过程。如果将70年来新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比作一幕历史大剧,品牌就是这幕大剧里面的“角”,名牌就是“名角”。它根据剧情需要而产生,一经登台亮相,便作为最活跃的分子,推动并主导着剧情的发展。因为有了“角”,剧情才变得生动精彩;因为有了品牌,新中国食品行业发展才显得荡气回肠。

  新中国70年来的食品工业品牌发展历程,大体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品牌“孕育”时期(自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这个时期的中国食品工业状况,可以总体描述为四个字:基础薄弱。不仅发展起点低,且无体系可言。据统计,1952年,当时的中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仅有82.8亿元,而且发展缓慢,年均增速6.9%,到1978年,总产值仅为472亿元,同时,技术严重依赖进口,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水平也很低。这一时期全国食品消费基本上处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状态,并以初级农产品消费为主。

  正是在建国之初经济极端困难时期,为振兴酿酒工业,提振社会经济,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倡导,国家轻工业部于1952年秋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评酒会,于次年向社会公布了包括白酒、黄酒、葡萄酒等在内的中国“八大名酒”;1963年第二届评酒会,诞生了仅限于白酒的“八大名酒”。此次评酒会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不但在酿酒企业中树立了榜样,提高了声誉,促进了销售,而且各地掀起了学名牌、赶先进的生产新高潮。

  虽然后来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又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约束,但名牌的发展和保护并没有被忽视。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一些“老字号”名牌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名牌。例如,饮料中的北冰洋、山海关、八王寺、亚洲、橘子、正广和汽水、天府可乐、崂山可乐等“八大名牌”;香烟中的大前门、官厅、喜梅等十大品牌;这些品牌代表了当时中国食品工业的水平,活跃了当时的经济,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喜爱。

  当然,由于经济体制和经济水平的限制,这些名牌还不能说是现代意义上的完全合格的名牌。“风物长宜放眼量”,一旦条件具备,这些品牌就将成为中国名牌事业崛起和发展的“火种”和“引线”。

  第二个时期,为品牌快速发展时期(自改革开放至2015年)

  根据成长过程中品牌表现出来的不同特性和对行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又可进一步分为三个阶段:(一)品牌“萌芽”阶段(1979—1990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政策,这为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发展机遇。

  从行业方面看,为解决供需矛盾,满足市场需求,1979年3月,国务院决定对轻工业实行“六个优先”原则,1988年,农业部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这些措施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经过12年的持续增长,中国食品工业1990年总产值达到1360亿元,年均递增9%。连续二三十年凭票证限量供应的各种食品基本敞开供应,中国食物供给基本满足了人民温饱型生活的的需求。

  邓小平 1992 年的南巡,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从企业方面看,为推进和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1982年8月23日《商标法》颁布,商标专用权以及企业知识产权受到保护。食品行业作为最先开放的行业之一,品牌意识开始觉醒,现代意义的品牌开始萌芽。

  作为主体部分的国有企业,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改制,焕发活力,注册和保护自己的商标,成为一种潮流;“京华”商标于1981年注册,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茶叶类商标。

  合资品牌开始引进。1980年5月1日,内地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港合资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同年12月13日,可口可乐作为港澳之外第一家境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随后,一批影响深远的品牌开始崭露头角。1979年,北京首先恢复了一批老字号;1984年,李经纬在佛山三水创建“健力宝”,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首摘金牌的中国女排队员接受记者提问“夺冠的原因”时说:获胜是因为喝了“健力宝”饮料,自此“健力宝”被誉为“东方魔水”,誉响海内外,一炮走红;同年,万隆先生在漯河肉联厂(双汇集团前身)改制过程中,走上了领导岗位;1985 年,被称为“中国第一商贩”的年广久在安徽芜湖创立了“傻子瓜子”品牌,一波三折的经历,引起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多次关注,两次写入了《邓小平文选》;这一年,北冰洋食品公司改制成立,1988 年产值超过一亿元,利润达到 1300 多万元;1987 年,宗庆后带领2名退休老师,创立了闻名于世的“娃哈哈”……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这些品牌就好像初夜天空散布的星星,稀疏寂寥,扑朔迷离,虽然还不十分明亮,但也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就好像大军的前沿“哨骑”,它们的出现,预示着一个属于新中国品牌的“时代”即将到来。

  (二)品牌“崛起”阶段(1991—2000 年)

  在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及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感召下,中国食品工业迸发出了争创名牌的空前热情。当年 6月,包括食品工业龙头企业在内的 100 多家各行业名牌企业联合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名牌组织——“驰名商标保护组织”,次年 11 月在福州召开第二届年会,发表了《福州宣言》,响亮的喊出:我们愿做开路先锋;1995 年,中国食品品牌开始有了自己的“身价”,红塔山则连续 7 年荣登“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榜单首位。

  可以说,这 10 年是中国食品工业品牌“崛起”的时期,主要表现在:(1)品牌作为一个“群体”开始走上经济舞台,中国食品工业行业的各个主要门类,都出现了一批代表性的知名品牌。(2)产业的集中度开始提高,据统计 , 2000 年排行前 10 位的乳品企业液体乳产量占全国销售总量的 49%, 啤酒行业年产 10 万吨以上的品牌 43 个,约占行业总数 8%, 其产量占全国啤酒总产量的 59%。(3)一些著名品牌已经初具规模,比如,漯河双汇、杭州娃哈哈、青岛啤酒、山东金锣等大型食品企业集团的销售收入已经超过 40 亿元。(4)技术进步显著:至2000 年时,葡萄酒、饮料、乳品加工等行业中较先进的技术装备,已接近世界发达国家 20 世纪 90年代初期的先进水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保健品产业成为这个时期最靓丽瞩目的一道风景线。早在 1987 年,卫生部发布《中药保健药品的管理规定》,我国“药健字”制度开始施行;同年,杭州保灵推出蜂王浆产品,拉开了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帷幕。

  中国保健品星火始于西子湖畔,随后在珠三角形成燎原之势。1988 年,“太阳神”在广东东莞成立,2 年后销售额达到 2.4 亿元,1993 年达到创纪录的 13 亿元。1994 年,济南三株集团凭借着三株口服液,一年卖了 1.25 亿元,第二年 20 亿元,第三年突破 80 亿元。20 世纪 80 年代,是中国保健品行业的第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保健品的高额利润和相对较低的政策壁垒和技术壁垒,涌现出了大大小小 3000 多家保健品生产企业,产品品种更是多达 2.8 万种,年产值达 300多亿元。但由于当时企业对于创建品牌的认知局限,涉及产品的诉讼官司,以及连篇累牍的追踪报道,引发了消费者对保健品的“信誉危机”,保健品在市场繁荣不久之后,销售即开始了大幅滑坡。

  总体来看,如果说上一个 10 年还是“时势造品牌”的话,那么,从这个 10 年开始,中国食品行业开始了“品牌造时势”的时期。随着中国食品工业品牌的崛起,中国食品工业发展开始全面提速 ,10 年间年均增速 19.63%,2000 年总产值达到8165 亿元,中国食品工业的门类已经比较齐全 ,既能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 又具有一定出口竞争能力。

  (三)品牌“高速发展”阶段,开始与国际品牌角逐(2000—2015 年)

  自 2001 年开始,国务院批准、国家质检总局主管的“中国名牌产品”评价活动持续开展了6 届,可视为国家层面推进名牌事业的全国总动员。中国食品工业行业的品牌发展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各个门类都涌现出一批代表性的名牌群体,比如肉制品行业中的双汇、金锣、雨润等;牛奶行业有伊利、蒙牛、光明、三元等;粮油行业有福临门、鲁花、西王等;调味品有太太乐、莲花味精等。

  民族品牌已经在国内国际两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品牌力量”。

  一方面,表现在对行业发展的推动和引领,形成了行业方面的新局面。据统计,2015 年 , 中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 39647 家 ,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11.35 万亿元 , 占全国工业总收入的 10.3%,食品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支柱产业。并且形成了 4 个大类、22 个中类、57 个小类共计数万种食品 , 有效保证了 13 亿人口对安全、营养、方便食品的消费需求。

  借鉴国际国内成功的品牌经验,品牌“高质量发展”有许多路径可寻。

  另一方面,表现在与国际品牌的角逐上。

  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外资品牌就开始了对中国品牌的收购:1994 年,北冰洋被百事可乐收购后“雪藏”;华丰方便面被印尼金光集团收购后风光不再;1995 年豪门啤酒被达能收购后衰亡。2001年中国加入 WTO 前后,外资品牌进一步加快了对中国品牌的蚕食:2000 年雀巢收购上海太太乐;2004年 AB 集团收购哈啤;2006 年比利时英博啤酒集团全资收购雪津啤酒;高盛拥有漯河双汇 51% 股份;2011 年雀巢控股厦门银鹭等等。

  伴随着品牌的崛起,中国食品工业自觉发起了一场又一场艰苦的民族品牌保卫战。2007 年,达能欲以低价强行并购娃哈哈 51% 股权,宗庆后在一批企业人士的支持下,奋起抗争,终于捍卫了“娃哈哈”的品牌权利;2007 年,中方和百事公司艰难交涉,4 年后的 2011 年,北冰洋品牌经营权再次回到中国人手中;2009 年,商务部否决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保住了中国最大的果汁饮料民族品牌等等。总之,在民族品牌的收购与反收购、蚕食与保卫的较量中,中国食品工业演绎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品牌保卫战”,中国民族品牌开始有了与国际知名品牌分庭抗礼的力量。

  1993 年,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提出“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思想;近年来,响应国家“走出去”的战略部署,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开始通过产品出口、海外建厂或并购等方式,加快融入国际市场。如光明食品集团 2008 年开始启动海外并购战略;伊利在大洋洲、欧洲、美洲等乳业发达地区,搭建了全球的资源体系、创新体系和市场体系。茅台在五大洲 68 个国家和地区布局了日趋完善的销售网络;中粮集团的粮油食品产业链条已经辐射全球 140 多个国家;五粮液已进入英国、美国等 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张裕产品生产已延伸至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 4 大洲,成功转型为全球知名的葡萄酒品牌运营商。品牌已经成为中国食品工业企业走向国际、融入世界市场的重要法宝。。

  第三个时期:为“高质量发展”时期,即“品牌新时代”(自 2014 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之后,随着国家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也开始进入了“新常态”,具体表现以下两方面:(一)在较长时期内由“高速发展”主动调整为“中高速发展”。

  首先,经过改革开放后近 40 的快速发展,中国食品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第一大支柱产业,继续保持以前的高速发展已不可能,也没必要。

  其次,长时期保持发展的“中高速度”又是一项重要任务。因为,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程度还不高。在国际上,通常用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作为衡量一个国家食品工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 年以前的 50 年时间,中国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一直停留在 0.3~0.4:1 之间 ;2015 年,中国人均 GDP 超过8000 美元 , 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也仅为1.1:1,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期 2~3:1 的水平。中国很多农产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 , 但初级加工占比较大,而深加工率却很低,仅有 25% 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期 70% 以上的水平。为此,中国食品工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014 年,中国食品工业实现产值 11.27 万亿元,同比增速降到个位数;2015 年和 2016 年,中国食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分别达到 6.5%、7.2%, 与当年GDP 增速基本持平。我们应该看到:(1)与国际相比,这仍是一个较高的速度。(2)这个速度是在一个很大“基数”上取得的,绝对数仍然非常大。(3)这个速度是我们国家的主动调整。另外,这是时期,受互联网经济、电子商务等影响,中国食品企业的发展模式开始多元化,国际化视野不断增强。

  (二)追求品牌的“高质量发展”形势急迫。

  有专家学者认为,当前,追求品牌的“高质量发展”形势急迫。一方面,中国食品工业水平及品牌竞争能力总体上还比较落后。比如,(1)从研发投入来看:资料显示,2015 年规模以上食品企业研发经费为 461 亿元,投入强度为 0.40%, 远低于全国的 2.07%,也低于整个制造业的 0.97% 的水平。食品行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研发力量薄弱 , 导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低 , 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 , 亟待突破。(2)从生产水平来看:食品加工业技术装备整体相对落后。据介绍,中国平均每生产 1 吨速冻食品 , 所用能耗比国际水平要高出30% 至 200%;每生产 1 吨罐头食品,耗水量为日本的近 3 倍。加快转型升级解决耗能、耗水、耗人工等资源消耗的急迫问题。(3)从品牌发展角度来看,差距更大。以茶叶为例,中国是茶叶原产国和第一生产大国,国内茶叶市场 3000 亿元,产值过亿的品牌却屈指可数。

  另一方面,借鉴国际国内成功的品牌经验,品牌“高质量发展”有许多路径可寻。有以核心技术为支点的,如可口可乐的配方;有以产品特色为支点的,如各种香型的中国白酒;有以独特创意为支点的,如麦当劳,肯德基;有以优质服务为支点的,如海底捞;有以优势产业为支点的,如法国红酒;有以文化内涵为支点的,如孔府家酒、孔府宴酒等等。可见,品牌的支点多种多样,造就品牌存在着广阔的途径。

  纵观时间轨迹,经过 70 年的砥砺奋进,新中国食品工业品牌发展经历了孕育、萌芽、崛起、快速发展。目前,中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品牌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导者、推动者、引领者。实践证明:品牌不仅是市场竞争的法宝,表现在名牌产品可以卖得贵、卖得快、卖得多、卖得久;品牌还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桥头堡”和“护坡堤”;品牌已经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2014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作出“三个转变”的重要指示后,中国食品工业应声而动,主动创新,积极改革,完善职能; 2017 年,国务院决定将每年的 5 月 10 日定为“中国品牌日”,中国食品工业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历史,是人类记忆的年轮,连接着昨天与今天,定义着过去和现在。抚今追昔,鉴往知来,中国食品工业的蜕变令人感慨。我们确信,经历70年砥砺奋进的中国食品工业,定将在新时代迎来事业的快速发展,成就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文 / 唐开彬



0
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