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上)各地加强餐饮业疫情常态化防控
近日,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日前联合印发《关于餐饮服务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各地就餐饮服务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加强监管。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规范餐饮服务经营活动,有利于保障消费者与从业人员健康安全,促进食品行业恢复发展。
《指导意见》对不同风险地区的餐饮服务做出详细规定。在高、中风险地区,进店人员应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在其进店时按照当地防控要求,检查进店人员“防疫健康码”或“行程卡”等。对于合餐顾客,餐饮服务单位应提供“一菜一公筷、一汤一公勺”,或者“一人一公筷、一人一公勺”服务,公勺公筷宜采用不同颜色、材质或突出标识等醒目的方式进行区分。
推进属地管理 强化餐饮监管
各地市场监督管理局落实属地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细化各项举措,加大宣贯力度,督促餐饮服务单位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结合实际做好防控工作。
浙江省针对“三小”行业实行“多证合一”。“三小”指的是食品小作坊、小食杂店、小餐饮店。目前浙江的“三小”经营者在办理主体登记时,只需通过全程电子化登记平台填报相关信息,即可同步完成营业执照和行业登记,登记机关不再发放食品生产经营登记证。
与原来相比,新政实施后减少了信息重复录入、材料重复提交,申请人领取营业执照后即可开展经营活动,实现了“准入即准营”,“三小”经营者办事体验更好了。重要的是,监管部门事中、事后监管更加高效指的是精确。
“多证合一”营业执照办结后,“三小”行业市场主体登记信息将及时推送至浙江省食品安全综合治理协同应用平台,实现登记与监管的有效衔接,为事中事后监管打下基础。“多证合一”后,监管部门在一个月内至少要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实施一次全项目检查。
同时,每年通过浙江省行政执法平台下发“双随机”检查任务,其中“三小”行业抽查比例不少于 5%。对检查发现“三小”行业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将严格按照《浙江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店小食杂店和食品摊贩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这一做法明确了“三小”生产经营的“负面清单”,及“三小”行业必须遵守的品种限制要求。如小餐饮店禁止经营自制生鲜乳饮品、自酿酒等。此外,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还通过抽样检验、行政处罚、信息公开、红黑榜信用惩戒、智慧餐饮监管、“阳光厨房”建设等多种监管手段,防控“三小”行业市场食品安全风险。
在此基础上,浙江省各地也在监管模式上不断探索创新。义乌市苏溪镇通过推行“整理到位、责任到位、培训到位、执行到位”的“4D 管理”,实现全镇 481 家餐饮店标准化改造全覆盖,消费投诉同比下降 60%。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金华、舟山、丽水等地积极探索采取第三方协管、驾照式记分制管理、厨房革命、“4D”餐饮示范街创建、企业“食安码”或“健康码”管理等方式,强化对小餐饮店监管。
浙江省市场监管局落实属地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细化各项举措,同步推动《浙江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店小食杂店和食品摊贩管理规定》立法修订,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同时推进“多证合一”改革后事后监管事项与浙江省行政执法平台的对接,使“三小”登记完成后自动触发执法平台派发事后检查任务,形成一体化监管,实力加强属地管理。
联防联控 维稳餐饮服务
坚持底线思维,牢固树立群防群控意识,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防联控维稳餐饮安全,帮助餐饮服务单位及其从业人员、消费者克服疫情防控麻痹思想,自觉执行防控要求,严格履行防控职责,确保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过程防控。
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目前已构建起完整的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早发现、早沟通、早预警、早处置的快速运行体系,实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联防联控。
食品安全监管的本质是风险管理,目的是防范、发现、控制和化解风险,最大限度减少实际危害。为此,陕西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围绕全省食品安全形势,加强数据分析转化,对近三年来种植养殖、生产、流通、餐饮、进出口和网络经营的食品全链条全环节抽样检验形成的国、省、市、县四级食品抽检 42.6 万批次数据,进行分行业、分区域、分环节的风险分析,各成员单位、各级食安委、全省各市区及时交流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为及时处置食品风险隐患提供了指引。
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全面分析全省食品安全形势,针对发现的区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行业性风险,提出风险防控措施,提高抽检靶向性,强化隐患排查和化解;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共同完善标准规范,指导企业规范流程、提升质量,强化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打击力度,开通全省食品检验绿色通道,食品安全违法案件数量逐年下降;探索建立涉及食品安全管理全环节的预警体系,包含企业风险动态评级、风险清单告知、风险警示等防控措施,呈现食品安全风险立体地图,实现食品安全风险闭环管理,实现食品安全从监管向治理转变。
动态调整 强化餐饮保障
为保食安,江苏省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和当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调整,按照当地疫情防控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动态调整和完善餐饮服务疫情防控标准和措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强化餐饮监管保障,在外卖行业大力推进使用“食安封签”,为外卖加上“安全锁”,守护市民“舌尖上的安全”。疫情背景下,外卖行业发展迅猛,在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焦虑:外卖是否中途被污染、骑手会不会打开餐盒……为保障外卖食品安全,“食安封签”应运而生。
“食安封签”是为网络订餐外卖餐盒外包装加贴的封签,封签采用一次性、安全环保的特殊材料制作,如果撕毁将留下永久性痕迹。通过一餐一封签,消费者可以判断餐食是否被他人私自动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食品安全。目前,市面上“食安封签”种类多样,有商家定制版、平台通用版和公益宣传版等不同类型。今年以来,江苏省各地相继出台实施网络订餐配送操作规范,试点推行“食安封签”。
据市场监管部门介绍,有了“食安封签”后,可以方便、快捷、有效地判定责任方,避免了商家和骑手互相推诿的“罗生门”现象,改变了以往纠纷解决慢的问题。由于外卖餐饮链条长、环节多,监管方面还存在责任落实不到位、消费者维权难等突出问题。特别是食品配送过程中的污染问题,成为困扰监管部门和广大消费者的难点和痛点。作为地方政府和外卖平台对于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抓手,“食安封签”不仅封住了外卖包装袋,也封住食品安全问题的痛点。
今年 7 月 25 日,南京市市场监管局联合江苏省餐饮协会发布了南京市“餐饮外卖一次性封签使用规范”地方标准,分类、材质、信息及使用四个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明确“食安封签”破坏后的责任所属、封签成本分担等规则。完善统一规则、促进规则的落地成为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的重点。
南京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姚传伟表示,要督促网络第三方平台提供者积极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完善网络订餐全流程食品安全管控体系,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管控水平,健全客户投诉机制,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监管,杜绝配送过程食品污染,确保餐食配送“最后一公里”的安全。鼓励餐饮外卖对配送食品进行封签,还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建立健全网络订餐监管长效机制,不断加大网络订餐监管力度,提升网络订餐消费者的安全感和获得感。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