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上)乳制饮品脂肪酸测定中不同提取方法的对比
吴 欢 铜仁市检验检测院 554300
摘要:本文研究了固相萃取浓缩净化—气相色谱检测法(GC)测定乳与乳制饮品中 C18H34O2(游离脂肪酸)含量。样品利用石油醚·乙醚萃取法(第一法)及叔丁基甲醚·正己烷萃取法(第二法)两种前处理方法进行脂肪酸的提取,固相萃取柱进一步净化,使用氢氧化钾甲醇酯化,应用气相色谱法 -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测定。
结果显示,在 0.01mg/mL ~ 0.04mg/mL 浓度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r > 0.999。在 0.005、0.01、0.02mg/mL 添加水平,第一法样品平均回收率为 87.20% ~ 107.10%,相对标准偏差为 2.22 ~ 4.00, 第二法样品平均回收率为 85.6% ~ 97.1%, 相对标准偏差为 2.38 ~ 5.00,回收率比第一法略低。研究表明,二种方法均适用于乳制饮品中游离脂肪酸的测定,具有快速、定量准确、检测灵敏等优点。
关键词:乳制饮品;脂肪酸;测定方法;对比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1.1 仪器和设备
气相色谱仪(配有 FID 检测器),Agilent Technologies;旋转蒸发仪 RE-52AA,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电热恒温水浴锅,上海跃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自动快速浓缩仪 DSY- II 型,北京金科精华苑技术研究所。
1.1.2 试剂
冰醋酸、石油醚、乙醇、无水硫酸钠、乙醚、石油醚、氯化钠、氢氧化钾(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正己烷、三 氟化硼甲醇、二氯甲烷、异丙醇、叔丁基甲醚、甲醇(美国 TEDIA 科技公司)。
1.2 实验操作与步骤
1.2.1 提取样品脂肪制备
(1) 石油醚·C4H10O 提取脂肪法
牛奶、 酸牛奶等液态试样:称取10g(精确到0.1mg)试样于抽脂管中,待测。
奶酪、奶粉固态试样:称取试样 1.0g(精确到 0.1 mg)至抽脂管中,加入 65±1°C的水 10 mL 溶解试样,振摇,使样品完全分散。
于上述试样中加入 2 mL 氨水,于 65±1°C水浴锅中放置15min,取出轻摇,冷却至室温。 在制备好的样品中加入10mLC2H6O,混匀。加入 25 mLC4H10O,加塞振摇 1min。加 入 25mL 石油醚,加塞振摇 1min,静置、分层,有机层转入磨口烧瓶中。再加入 25mLC4H10O 及 25mL 石油醚,加塞振摇 1min,静置、分层,有机层转入磨口烧瓶中,再重复操作一次。合并抽提液于磨口烧瓶中,用旋转蒸发仪浓缩至干。
(2) 叔丁基甲醚·正己烷提取脂肪法
牛奶、酸牛奶等液体样品,称取 10g( 精确到 0.01mg) 置于 50mL 的离心管中,加入 10mLC2H6O、1mLH2SO4(2.5mol/L)。
奶酪:称取 1g(精确到 0.01mg) 奶酪,用无水 Na2SO4 进行碾碎,加入 0.3mLH2SO4(2.5mol/L)。
奶粉:称取 1g(精确到 0.01 mg)奶粉,加入 65±1°C 的 水 10mL 溶解试样, 振摇, 使样品完全分散,加入10mLC2H6O、1mL H2SO4(2.5mol/L)。
1.2.2 分析步骤
(1)浓缩
在 60°C水浴情况下,旋转蒸发至近干,接着在 60°C下氮气吹干。
(2)游离 C18H34O2 的收集
过氨基柱
活化:加入 3ml 二氯甲烷·异丙醇 (2:1) 和3mL 叔丁基甲醚·正己烷(1:1)使柱子活化。
上样:在样品中加入 3mL 叔丁基甲醚·正己烷(1:1)( 重复3次 )震荡,将样品溶于其中,吸入柱内。
洗脱:加入6mL 二氯甲烷·异丙醇 (2:1)(重复2次)洗脱结合态的 C18H34O2。
收集:用 2% 醋酸叔丁基甲醚 3mL 进行洗脱(重复2次),用圆底磨口烧瓶进行收集,使游离 C18H34O2 洗脱出。
将其用旋转蒸发仪进行转干。
(3)皂化酯化
浓缩干燥之后再加入 10 mL 氢氧化钾甲醇溶液置于 80±1°C水浴上回流 10 min。再加入 5 mL 三氟化硼甲醇溶液,继续回流 15min,冷却至室温。
(4)进样
拿出后静置冷却后,倒入 50mL 离心管中,以饱和氯化钠溶液洗净瓶内残留物,每次 3mL,一共洗四次。用移液管吸取 10mL 正己烷进入离心管中,盖上管盖,混匀,以 5000 转 / 分钟的速度,离心 5 分钟。离心完毕后,取上层有机相 2mL 进进样瓶,待气相色谱用。
1.2.3 仪器参数与测定条件
色谱条件:
色谱柱:SP-2560(聚二氰丙基硅氧烷强极性固定),柱长 100m,内径 0.25mm,膜厚 0.20μm。
载气:氮气。 载气流速:1.0 mL/min。
进样口温度:260°C。分流比:30:1。
检测器温度:280°C。
柱温箱温度:初始温度 140°C,保持 5min,以 4°C /min 升温至 240°C,保持 15min。
1.2.4 气相定性定量分析
外标法定量。根据样液中被测游离 C18H34O2 含量情况,选定浓度相近的标准工作溶液。标准工作溶液和待测液中游离C18H34O2 的响应值在仪器检测的线性范围内。对标准工作溶液和待测液等体积参插进样测定。待测样品与标准样品的峰值直接比较计算样品含量。
试样中游离 C18H34O2 的含量按公式(1)计算
式中:
As —试样溶液中游离 C18H34O2 的峰面积;
Astd—标准工作液中游离 C18H34O2 的峰面积;
Cstd—标准工作液中游离 C18H34O2 的浓度,单位为微克 每毫升(mg/mL);
V —溶解试样或浓缩后所定容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m —试样的称样量,单位为克(g);
f —校正因子。
1.2.5 标准曲线的绘制
由于牛乳中豆蔻酸、棕榈酸及硬脂酸的含量分别为 8%~ 14%,22% ~35%,9%~ 14%,3 种 C18H34O2 可占到 C18H34O2 总量的 60%以上。
以正己烷为溶剂,配成肉豆蔻酸(C14:0)、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含量分别为 0.010、0.015、0.020、0.0275、0.04mg/mL 的标准系列, 在规定的色谱条件下进行测定。在优化的 GC 分析条件下进样 20μL,按公式(2)进行计算,并以样品浓度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按式 (1) 计算工作曲线的回归方程:
Y=m·C+b (2)
式中:
Y -C18H34O2 的峰面积; C -C18H34O2 浓度,mg/mL; m - 线性回归方程斜率。b - 线性回归方程截距; 1.2.6 精密度实验取各样品均为 10g,按照优化的 GC 分析条件进行测定,同一天重复进样 6 次,记录峰面积值,并计算标准偏差和相对 标准偏差,考察其重现性。
1.2.7回收率实验
为了评价方法的准确度,本实验对样品分别进行了0.005、0.01、0.02mg3 个浓度的肉豆蔻酸(C14:0)、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加标回收,加标回收实验,每种样品取四份,一份作为样品本底,其余加入标准工作液不同浓度后,按样品前处理方法处理后进样 20μL,以测得的峰面积比计算平均回收率。
2. 结果与讨论
2.1 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2.1.1 提取剂的选择
采用石油醚·C4H10O 提取法及叔丁基甲醚正己烷提取法。对于第一种方法是由氨水—C2H6O 破坏脂类和非脂成分的结合,再用石油醚 C H O 进行提取。
C4H10O 的沸点低,C4H10O 溶解脂肪的能力比石油醚强。现有的脂肪含量的标准分析法都采用 C4H10O 做提取剂。但 C4H10O 约可饱和 2% 的水分,含水的 C4H10O 也将同时抽出糖分等非脂类成分,所以,实用时必需采用无水 C4H10O 做提取剂,被测样品必须事先烘干。石油醚具有较高的沸点,它没有胶溶现象,不会夹带胶态的淀粉、蛋白质等物质。石油醚抽出物比较接近真实的脂类。
而第二种方法是有硫酸—C2H6O 破坏脂类和非脂成分的结合,再用叔丁基甲醚·正己烷进行提取。由于样品中的乳类脂肪中的脂肪球被乳中酪蛋白钙包裹,又处于高度分散的胶体分散系中,故不能直接被提取剂提取 ,需先用碱或酸处理后再进行提取。
2.1.2 净化方法的选择
在收集游离 C18H34O2 时,本文采用了过氨基小柱 (NH2), 它具有极性固定相和弱阴离子交换剂,可通过弱阴离子交换 ( 水溶液 ) 或极性吸附 ( 非极性有机溶液 ) 达到保留作用,所以适用于水溶液样品中碳水化合物弱阴子和有机酸化合物。通过实验发现,此种方法其溶剂使用量少、操作简单、且能很好的将游离 C18H34O2 洗脱出。
2.2 检出限和线性范围
通过数据总体看来,在回收率上,第一种方法对于棕榈酸(C16:0)及硬脂酸(C18:0)效果比较理想,平均要比第二种方法上高出 5 ~ 10% 左右,通过石油醚 C4H10O 的连续萃取,是 C18H34O2 能很好的被提取,第二种方法的测定,对于肉豆蔻酸(C14:0)的回收率较为理想可稳定于 90% 左右,二种方法的回收率及 RSD 均符合游离 C18H34O2 的检测要求及方法的建立。
2.3 两种前处理法对于不同乳制饮品进行游离 C18H34O2 含量测定
从市场上销售的乳制饮品中挑选了四种常见的品种(牛奶、酸牛奶、奶酪、奶粉),通过对四种不同的乳制饮品进行检测其游离 C18H34O2,从中来探讨不同乳制饮品中游离 C18H34O2 的含量及组成成分以及两种方法测出的结果。
2.3.1 石油醚·C4H10O 提取脂肪法
将四种不同的乳制饮品,通过第一种方法进行前处理,净化及甲酯化,最后用气相色谱仪进行测定结果发现,四种不同的乳制饮品中,其中奶酪的游离 C18H34O2 为最多有 105.13 mg/100g,其次为奶粉和牛奶,酸奶中游离 C18H34O2 为最少仅有 1.78mg/100g。
一般液态奶的脂肪含量在 3 ~ 5%,奶粉的的脂肪含量不得低于 26% 以及奶酪的脂肪含量不得低于 25%,而酸奶中的 脂肪含量为 0.5 ~ 1.2% 左右。
由于在工艺上,酸奶通过发酵后,降解了一些脂肪和蛋白质的作用,乳酸菌发酵乳糖生成乳酸菌时,引起pH下降,延长了产品的保存时间。
奶粉通过喷雾干燥之后,采用二级均质法,能很好的降低游离 C18H34O2 含量。
奶酪是以蛋白质和脂肪为主要成分含有少量无机盐、乳糖、维生素等的乳制饮品。100 份原料乳大致只能生成10份 奶酪,即等于将原料中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和脂肪浓缩了 10 倍。通过长期的发酵也会产生更多的游离C18H34O2。
牛奶样品中游离 C18H34O2 组成成分及占比分别是:肉豆蔻酸(C14:0)7%、棕榈酸(C16:0)47%、硬脂酸(C18:0)19%、其 它 27%。
酸牛奶样品中游离 C18H34O2 组成成分及占比分别是:肉豆蔻酸(C14:0)4%、棕榈酸(C16:0)30%、硬脂酸 (C18:0)10%、其它 56%。
奶酪样品中游离 C18H34O2 组成成分及占比分别是:肉豆蔻酸 (C14:0)5%、棕榈酸(C16:0)36%、硬脂酸(C18:0)16%、其它43%。
奶粉样品中游离 C18H34O2 组成成分及占比分别是肉豆蔻酸 (C14:0)4%、棕榈酸(C16:0)41%、硬脂酸(C18:0)14%、其它 41%。
由以上数据发现,在各种游离 C18H34O2 占有比例上,其中棕榈酸(C16:0)为最多可占总游离 C18H34O2 总量的 40 ~ 60%,其次为硬脂酸(C18:0)可占 10 ~ 20% 左右,相比较而言,肉豆蔻酸(C14:0)所含的量为最低,只占 6 ~ 10%。
其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豆蔻酸(C14:0)三者的总含量可达总游离脂肪总量的 50~90%,可以说在乳制饮 品中的游离 C18H34O2,其三者占有很大比例。
同时可以看出,在牛奶中游离脂肪的种类并不多,其中,棕榈酸(C16:0)、 硬脂酸(C18:0)、豆蔻酸(C14:0) 三者为主要成分。
当然,也可能由于本身牛乳中豆蔻酸、棕榈酸及硬脂酸的含量分别为 8%~ 14%,22%~ 35%,9%~ 14%,3 种 C18H34O2 可占到 C18H34O2 总量的 60%以上。所以,在游离 C18H34O2 中其三者的量也占了大部分。
奶酪与牛奶色谱图相比,多了 C18:1N9C(油酸)和 C18:2N6C( 亚油酸 ),各游离酸明显增多。
2.3.2 叔丁基甲醚·正己烷提取脂肪法将四种不同的乳制饮品,通过第二种方法进行前处理,净化及甲酯化,最后用气相色谱仪进行测定,结果可见表 1。 此次的方法所测得的结果整体上略小于石油醚 C4H10O提取法的结果。
利用二种前处理方法测定同种品牌的同种商品,相比较而言,采用石油醚·C4H10O 提取的样品中测出的数据略大于叔丁基甲醚·正己烷提取法的数据,基本上差距在 10% ~ 20% 左右。
从表 3 中也可发现,四种乳制饮品其游离 C18H34O2 含量从低到高有明显的不同,在两种方法的结果比较中也可看出第一种方法对于牛奶、酸奶、奶酪和奶粉测定中游离 C18H34O2 都明显高于第二法,所以,无论是在游离 C18H34O2 多或少的样品中,第一法的结果都略显高于第二法。
第一种方法采用氨水—C2H6O 溶液破坏乳的胶体性及脂肪球膜,使非脂成分溶解于氨水—C2H6O 溶液中,而脂肪游离出来,再用 C4H10O—石油醚提取出脂肪,效率比较高,而第二种方法利用硫酸—C2H6O 溶液进行水解,随后用叔丁基甲醚·正己烷通过几次离心进行萃取。
在第一种方法中用石油醚 C4H10O 连续几次萃取并用通过震荡法采取提取,通过连续几次的提取后,能更好的将脂肪溶解在石油醚 C4H10O 中,并且在实验操作中,因为C4H10O 溶解脂肪的能力比石油醚强,所以在第一次提取时,先放 C4H10O 在放石油醚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3. 结论
本文研究了含有游离脂肪酸的乳与乳制品的前处理方法,采用石油醚·乙醚提取法及叔丁基甲醚·正己烷提取法。石油醚·乙醚提取法(第一法)是由氨水—乙醇破坏脂类和非脂成分的结合,再用石油醚·乙醚进行提取。而叔丁基甲醚·正己烷提取法(第二法)是由硫酸—乙醇破坏脂类和非脂成分的结合,再用叔丁基甲醚·正己烷进行提取。通过实验发现,第一法比第二法提取的游离脂肪酸更多。
在对两种前处理方法进行线性及回收率测的实验中可得出 : 在 0.01mg/mL-0.04mg/mL 浓度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在 0.005、0.01、0.02 mg/mL 添加水平,第一法样品平均回收率为 87.20%-107.10%,相对标准偏差为 2.22-4.00,第二法样品平均回收率为 85.6%- 97.1%,相对标准偏差为 2.38-5.00,回收率比第一法略低。
综上所述,二种方法均适用于乳制品中游离脂肪酸的测定,具有快速、定量准确、检测灵敏等优点,相比较而言,石油醚·乙醚提取法的回收率略高。
参考文献:
[1] 常玲玲 . 中国荷斯坦牛乳中脂肪酸变化规律及其与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关联分析 [D]. 扬州大学 ,2011.
[2] 孙小琴 . 放牧奶牛乳脂肪酸组成及瘤胃脂肪酸代谢规律的研究 [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3] 陈炜 , 龚卫华 , 郑玉才 , 杨明 , 徐亚欧 , 刘旻萌 , 杜晞 , 金素钰 . 德昌水牛乳脂肪酸组成的气相色谱 - 质谱分析 [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8(01):123-125.
[4] 林忠荔 , 张金灵 , 蔡自建 , 江明锋 , 刘益丽 , 江伟华 . 牦牛哺乳期乳脂肪酸变化规律研究 [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5(07):5-8.
[5] 喻峰 , 熊华 , 吕培蕾 . 牦牛乳脂肪酸结构与功能特性分析 [J]. 中国食品学报 ,2006(01):311-315.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