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上)全球食品贸易跨境冷链物流发展趋势
2019年,全球食品贸易规模达到1.8万亿美元。其中,中国食品贸易市场规模达到8629亿美元,几乎占到全球份额的半壁江山,同比增长3.2%。伴随着全球贸易的多元化发展,各国经济融合是大势所趋,冷链食品的贸易往来更是走在前列,在各项贸易合作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
自年初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以来,中国多数食品外贸企业遭遇困境。目前,经过艰难的复工后,继续面临着外需骤降、海外订单减少等一系列问题。资料显示,2020上半年,疫情严重冲击中国进出口贸易,1-5 月出口下降明显。此外,中国食品企业还面临贸易限制的沉重压力。中国的畜产品、水产品遭遇贸易限制,不少国家还将限制范围扩大到水果、蔬菜等领域。
全球食品贸易的飞速发展,为冷链物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和更高的运作要求,冷链物流的逐步完善也为全球食品贸易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本文从全球食品贸易趋势来剖析冷链市场的发展方向。
全球跨境冷链物流三大特征
伴随着全球食品贸易的高速发展,跨境冷链物流的业务需求日渐增强,冷链物流也迎来更加国际化的舞台。2019年,中国跨境冷链食品进出口总额超过6000亿人民币,2020年上半年汇总1-5月份,进口食品冷链市场进口额达到2200亿人民币,冷链食品市场出口额1250亿人民币。
伴随着全球及中国食品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跨境冷链物流的业务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全球食品贸易的冷链物流呈现出以下三大特征。
1、货运周期长且须遵循国际贸易法则。针对全球食品贸易环节,由于涉及到跨境操作,许多食品的运输方式以海运为主,全链条周期时间较长。又因为涉及多国联动操作,因此全程必须遵循国际贸易法则,从而确保货品品质和操作过程均可满足各方要求。
2、“三流”流程长。所谓“三流”,即为货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食品贸易运作的全过程中,无论是货物流、资金流还是信息流,都存在较长的业务链条,且全链条中涉及到的操作环节以及操作主体繁多,各类操作要求也相对更加严格。
3、链条各主体交互频繁。基于长链条运作的业务场景,相关操作环节以及各类资源投入相对较多,各类主体之间存在频繁或往复式交互的情况。这就对于全过程实现有效、准确、及时的监控和追溯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普通产品的跨境物流操作不同,食品的跨境冷链物流难度更大,跨境冷链物流运行的每一环节,如境外采购、运输、通关、商检、税务、仓储、法律等所涉专业众多,对相关知识、经验、文化和语言等具有较高要求。再加上冷链在仓储、转运、分拣、合单等环节还具有全程温度一致的要求、全程可监控、可追溯的要求,以及运输时间方面要求等,这些均使得跨境冷链物流的供应链管理更为复杂。
基于以上食品跨境贸易的特点,需要建设一个体系健全、具备高水平操作能力、能够实现全程监控的综合性冷链物流系统。比如,为仓储、转运、分拣、配送等全流通环节提供所需的温度,可以为货品创造最佳的操作环境;通过全程进行监控,建立透明化、可视化、可控化的跨境冷链物流体系;进一步增强全球食品贸易的可追溯性,达到全程信息化采集和数字化管控的目的。
目前,冷链食品的进口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沿海港口口岸,占比70%,另一种是空港口岸,占比22%,其余8%是铁路和公路。其中,港口环节的重点建设和功能完善,为食品跨境贸易创造了更加便捷化、数字化、系统化、精准化、体系化的运作环境。
中国“十三五”期间,冷链物流已成为各自贸区、各大港口集团发展的重点。对于冷库建设,国家和地方政府重点支持新建和冷库改造,重视节能环保,推广使用绿色制冷剂,提高制冷能效和绿色水平。在冷藏车方面,鼓励发展多温层冷藏车,支持冷藏车绿色高效发展。同时,受非洲猪瘟的影响,鼓励屠宰企业配备冷藏车,提高长距离运输的能力,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使用。
2020年,中国已初步形成沿海跨境口岸冷库群和冷链物流配套产业群,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和长期的港口运营经营,山东各港口在未来跨境冷链物流市场大有可为。
目前,由国家卫健委和中物联冷链委制定的《食品冷链卫生规范》强制性标准已完成征求意见,将于2020年发布实施。这是冷链物流行业第一个强制性标准。通过评选首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国家将进一步支持辐射重点区域和省市的冷链物流网络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成为中国首批唯一的计划单列市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未来,山东将以济南和青岛为基础,将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成为联动上下游环节的关键节点,成为冷链物流专业化、高效化、信息化、技术化、协同化的综合性物流枢纽。
中国食品贸易与跨境冷链物流机遇
受政策扶持、市场环境改善等诸多利好因素影响,中国跨境电商保持持续扩张,冷链物流的建设也随之加大。但是,从疫情前后食品市场变化起伏来看,虽然我国食品贸易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是仍存在4点不足:
1、技术弱、缺创新。食品行业技术水平较低,缺乏技术创新。我国的农产品、水产品多以初级产品或简单加工的形式出口,整体流通加工环节的增值能力较差。
2、市场竞争力弱。缺乏技术创新则不能满足国外市场消费多样化的需求,缺乏相应的市场竞争力。由于整体出口产品均以基础加工为主,难以建立自身核心竞争力。
3、企业品牌力弱。中国食品在国际市场上还没有过硬的知名品牌,品牌的建立是价值的表现,更是信誉的体现。该问题造成国内货品出口后,国际认知度差,市场货品可替代性较强。
4、监管流程繁杂。在我国食品贸易目前的监管方式下,各部门掌握的信息较为分散,部门间缺乏沟通。而且许多工作重复,部门之间形成不了合力,使得监管效力低下,监管责任不能有效划分落实。
中国食品贸易的不足之处,正是冷链物流提供多元化服务、拓展市场的机遇,也是物流行业需要加紧补齐的短板。
1、保障食安,加强消杀工作。疫情影响了肉类和水海产品的进口,受疫情直接影响最大的是进口水海产品——进口三文鱼受到病毒污染事件后,国家海关严格监管进口水海产品的入关条件,消费者的短期需求疲软,水海产品需求进一步下降。
这也反映出了中国冷链物流运输卫生安全、消毒消杀等环节不到位,提高冷链运输环节的把控,需要明确冷链物流信息报送和交换机制,提高政府监管部门的冷链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增强行业监管和质量保证水平。
2、增强主动性,放大服务效能。中国肉类进口需求的增加,给国内冷链运输企业带来不小的运作压力,也给冷链物流发展带来契机,冷链物流要积极主动地转型升级,提高综合效能。
近年来,中国冷链条件不断向进口国靠拢,保证了肉制品的食品安全和质量。同时,也促进国内肉类运输环节的优化,从热鲜肉转向冷鲜肉,扩大肉类冷库存储体量,提高肉类加工工艺全程控温技术的普及度,大型屠宰和肉类加工企业开始应用国际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从屠宰、分割加工、冷却等环节的低温处理起步,逐渐向储藏、运输、批发和零售环节延伸,实现全程低温控制的快速发展。
由于前期行业发展变革的主动性相对较差,往往在问题暴露时才开始主动解决或开始制定预防和解决方案。因此,中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还应加强主动思考、主动变革的意识。(文/ 中物联冷链委)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