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聚焦两会热点 关注食品产业
今 年 全 国 两 会 适 逢 特 殊 时 期, 具 有 多 重 背景:2020 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两会代表委员赴京共商国是。
一个个备受关注的提案、议案在两会期间涌现,委员代表们积极建言献策,其中涉及食品安全、食品追溯、餐饮、外卖、养殖、冷链物流等方方面面,为我国食品行业谋划出未来发展新思路。
应该说,特殊的时期,特殊的方式,今年一系列重大事情的叠加,更加凸显了中国食品工业所肩负的责任和重要性——民以食为天,稳就业、保民生是国家、行业的头等大事。
那么,食品行业要如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如何提振疫后食品产业发展?外卖等新业态如何纳入管理?如何提高食品科技含量、补短板?如何利用新技术助农富农?本文聚焦部分两会热点关切,以飨读者。
卢江委员:加强食品安全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卢江呼吁,加强食品安全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建设。
卢江委员提出,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不断好转,但食品安全已知和未知重大风险隐患依然存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食品安全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快速排查预警体系及其防控机制敲响了警钟。我们应以此为鉴,积极查摆问题,研究改进办法,建立完善体系机制,不断提升我国食品安全重大风险早发现、早防范、早处置、早化解能力。
卢江委员认为,应尽快研究出台完善和提升我国食品安全重大风险隐患早期识别快速预警体系机制和能力的政策举措。重点抓好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
国家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抓好制度机制体系建设,比如,借鉴此次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经验,尽快建立食品安全重大风险隐患早期识别和快速预警机制,尤其要推行相关部门食品安全重大信息和数据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共商共治机制,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和大数据技术应用。
地方层面要落实属地责任,加强体系能力建设,确保中央决策落地生效,从压实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重大食品安全信息直报的责任,杜绝信息和数据报送的源头失真等方面着手。
于旭波代表:完善《食品安全法》配套规范
全国人大代表、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提出,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配套规范,修订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连锁商超冷链物流关键点规划、以及果蔬类周转筐标准化等。
于旭波指出,随着网络食品经营业务的兴起,现行《食品安全法》配套规范在食品行业经营模式的快速转变中滞后性突显。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食品经营模式的快速转变和整合,更加引发对产业链条终端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需要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堵塞监管疏漏,进一步健全我国食品流通环节安全保障机制。
对于传统食品零售和餐饮企业面临的食品安全管理问题,于旭波指出,近期,通过对 20 家中国快消品连锁百强企业和 90 家餐饮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供应商管理难度大、冷链物流运输管理不规范、人员专业能力水平不高等现象普遍存在。“目前,立法层面只有一部规章具体针对网络食品交易行为。”于旭波认为,新兴网络食品经营模式下的食品安全,则主要体现在网络食品销售平台供应商和投诉管理不完善,以及网络食品经营个人的虚假宣传问题较为严重。
于旭波建议,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的相关规定,推进食品安全相关立法的有效协同,在确定农业初级产品外延、完善相关标准、提升相关标准兼容性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健全食品安全源头保障机制 , 强化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源头治理,捍卫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同时,还可加强政策对农业基地、合作社建设冷链仓储物流设施的扶持力度,尤其针对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农产品流通特殊要求,采用更严谨的标准、更严格的监管,加快补齐冷链物流短板,保障物资供应。
赵皖平代表:加强食品追溯体系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建议,尽快完善食品及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方面的法律法规,将不按要求实施质量安全可追溯的行为纳入处罚范围,明确法律责任,尤其是加大对生产环节、一级批发环节的法律责任约束和行政处罚力度,建立以生产源头及上游批发企业为主导、下游终端接收为辅助的追溯体系,加大对提供虚假信息行为的惩处力度,保障追溯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赵皖平在《关于加强食品及食用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建议》指出,我国食品、食用农产品全国兼容互通的国家追溯标准尚未建立。去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办法、指南、要求等标准,但是出台的标准之间存在内容交叉、标准不统一等情况。一些省级政府根据自身需要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标准。这些标准的实用性和操作便利性仍然有待改进,与国际追溯标准之间仍有差距。
目前,我国可追溯体系的建设主要表现为通过开展试点的方式,在一些重点品种、大型企业、特定区域等开展。这种情况下,尤其要建立一套各省市、各部门互通互用的可追溯标准体系,并适时将部分推荐性标准提升为强制性标准,严格食品及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工作要求。
同时,还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在全国选择重要的食品、食用农产品一级批发市场实施追溯体系试点,交由有能力建设追溯体系的社会组织或单位实施,政府部门负责建立考评机制,定期考核。加大扶持力度,在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下,适当对使用追溯系统较好的企业予以补贴和支持,激励其继续完善自身追溯系统。
李翠枝代表:“一生饮奶计划”纳入国家重要战略
全国人大代表、伊利集团质量检测控制中心主任李翠枝建议,尽快完善全国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以及将“一生饮奶计划”纳入国家重要战略,实现国家学生饮用奶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覆盖,同时建议将跨境电商税率与一般贸易税率等同,将婴幼儿配方奶粉从跨境电商清单中剔除。
李翠枝指出,我国国民对饮奶有一定认知基础,但仍未达到全民饮奶习惯的普及。数据显示,我国人均饮奶量超过 36 公斤,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不到亚洲人均水平的 1/2。我国饮奶推广工作主要存在四点问题:一是饮奶推广不具备系统性;二是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饮奶不均衡;三是我国乳业存在土地资源紧张、养殖水平偏低、公斤成本偏高等问题;四是乳制品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已建立完善,但营养标准体系尚不成熟。
李翠枝建议,将“一生饮奶计划”纳入国家重要战略,通过宣传“天天饮奶,一生健康”的口号,鼓励国民每天“打卡”300 克的奶及奶制品,记录每日饮奶状况,以此来培养国民的饮奶习惯;同时建议由卫健委牵头,联合各级政府、行业协会、乳制品企业等,启动全民“一生饮奶计划”,并将其写入国务院文件,制定具体方案和措施,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进行实施推广。
李翠枝表示,通过从国家层面加大对“健康饮奶”的宣传普及,对特殊人群提供饮奶补贴,并鼓励支持国内乳制品企业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推动完善中国营养健康标准化体系建设,进而提升全行业的健康水平,为全民健康保驾护航。
刘延云委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推动餐饮疫后重振
全国政协委员、千喜鹤、禧云国际董事长刘延云建议,政府从税收、用工策略等方面精准帮扶餐饮行业渡过难关。
“最近几年,餐饮行业发展势头迅猛,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了这个势头,不少餐饮企业瞬间陷入困境。”刘延云表示,“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及时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但由于政策的限制、落地和精准性方面等原因,餐饮业的复工复产仍面临多项困难,不少餐饮企业难以享受到相关帮扶政策。”
对此,刘延云在《关于餐饮行业受新型冠状病毒影响陷困境需加大政策扶持建议》的提案中,建议各地政府归口简化复工审批流程,推动餐饮业实行增值税存量进项留抵退税政策落地,取消餐饮企业享受国家扶持政策的门槛。
此外,刘延云还在提案中建议政府部门出台加强外卖平台佣金管理的指导意见,切实降低外卖平台的佣金费率。同时,开放年度综合工时申请,简化工时审批的前置条件,允许餐饮企业普遍采用综合计算工时制,并延长非全日制用工人员的工作时长约束。
洪明基委员:构建互联网监管体系 堵住外卖漏洞
全国政协委员、合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洪明基建议,利用数字技术构建“互联网 +”监管体系。比如,全面推行审批网络化,强制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入驻第三方平台时提交电子营业执照和经营许可证,防止执照作假;建立消费者投诉线上公示平台,对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的违规行为和处罚结果公示等。
外卖行业近年悄然兴起,在疫情期间更是出现发展小高峰。数据表明,2019 年全国餐饮销售收入 46721 亿元,其中外卖餐饮占 6000 多亿元,占比 13%,预计疫情后期外卖平台业务同比增长 2 至 4倍。然而,互联网餐饮市场蓬勃发展的背后存在一定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目前,我国外卖监管体系正在逐步确立中,但由于行业范围广、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实现全面监管尚有难度。洪明基表示,网络餐饮消费维权问题中,食品安全问题排名前列。“虽然监管力度越来越大,但由于网络餐饮平台合规能力建设存在严重短板,致使部分脏乱差的‘黑餐馆’混入平台经营,‘幽灵外卖’屡禁不止。不仅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同时制约网络餐饮服务行业健康发展。”
洪明基呼吁,外卖平台切实严格准入机制,实地核查,杜绝无证违规商户上线。对已上线商家,逐一重审,实地核查证照名称、地址、经营范围、有效期。另外,监管部门应设专项稽查,如有违规,每出现一例,均应依《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三十一条惩处,出现多例则累加处罚或责令停业。
张学武代表:向制造业看齐 加大食品科技创新投入
全国人大代表、盐津铺子董事长张学武提出,进一步完善食品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加大对食品科技创新投入,一方面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一方面引导食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规模以上食品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向制造业看齐。
张学武表示,从整体看,我国食品工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具体体现在:一是引领性基础研究少,二是领跑技术比例小,三是装备自主创新能力低,四是加工增值和资源利用不足,五是食品毒害物侦测国外依赖度高,六是生鲜食品储运损耗大。
张学武指出,我国食品产业发展处于一个新时代,食品工业正处于转型与价值提升的关键节点,其中最重要的转型是食品行业从“价格战”到“价值战”的竞争,从规模效益向“健康品牌效应”的升级,从单一的产品竞争转向支撑这一产品竞争背后的企业研发实力的较量,食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逐步到位及价值的提升。
张学武建议,重视食品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建设,强化产学研融合,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中心等基地平台建设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打造食品领域战略科技力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是食品科技创新的核心主体,充分发挥三者在食品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强化三者在产、学、研的整体融合。同时,强化成果转化应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食品领军企业。
另外,张学武建议加快食品工业“走出去”步伐,鼓励企业设立境外技术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食品科技交流合作,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创新体系。
刘永好委员:设立国家生猪产业基金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在提案中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生猪产业发展母基金或发行特殊国债,重点支持规模化生猪养殖项目。
对于很多互联网企业和房地产企业纷纷进入养猪产业,刘永好认为,众人拾柴火焰高,猪肉供给增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压低猪肉价格,这是好事。但养猪是周期很长的产业,投入很高。在一段时间内,特别是今年,猪肉不会过剩,但明年和后年猪肉过剩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在《关于双疫情影响下加速恢复生猪产能,实施综合性提振复产措施的提案》中,刘永好建议,重振生猪产业,涉及养殖用地、资金投入、金融服务、基层动物防疫、科技研发、人才建设等多个方面。为促进在双疫情压力下生猪产业加速恢复产能,建议实施一组综合性的提振复产措施。
杨国强委员:聚焦海外农业和无人农场
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建议,支持农业重点企业大力参与全球农业投资开发,建立海外农业基地;以企业为主体,试点打造规模化无人农场,提高农业生产力。
杨国强表示,我国耕地、淡水等资源相对紧张,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偏低;而中国粮食需求总量却非常大并且呈刚性增长趋势,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更加凸显了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同时,“一带一路”沿线 65 个国家拥有可开垦耕地面积 1.2 亿公顷,相当于我国耕地红线保护的总面积。在这种情况下,他建议支持农业重点企业大力参与全球农业投资开发,建立海外农业基地。
杨国强建议,第一,支持农业重点企业大力参与全球农业投资开发,建立海外农业基地。完善农业企业“走出去”总体规划和协调服务机制,引导和支持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优质农场、牧场,在风险较小的国家租赁或购买闲置土地,增加基础设施、农业机械及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投资,大规模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立海外农产品生产基地。
第二,以企业为主体,试点打造规模化无人农场,提高农业生产力。依托国内外重点农业企业智能化领域系统集成优势,在国内外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规模化、有重大影响力的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和无人农场,构建集粮食种植、收割、仓储、加工、运输于一体的无人化现代农业产业链,形成流水线、农业工业化,从而达到综合投入利用的效益最大化,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张近东代表:大力发展 C2M 生产基地 助农富农推动乡村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强调,为更好地实现助农富农,消除生产种植和销售环节信息不对称、渠道不通畅等问题,应进一步统筹资源,政府、电商、农户、院校多方联动,推动返乡年轻人成为创富主体,带动形成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行政村为具体单位、以 C2M 模式为特色、以线上线下融合为主要销售手段的乡村生产基地。
根据张近东提交的《大力发展 C2M 生产基地助农富农推动乡村振兴》议案,C2M(Customerto-Manufacturer)是指用户直连制造商,即消费者直达工厂,强调的是制造业与消费者的衔接。C2M 模式被应用于诸多行业和领域。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广大农村地区,生产种植和销售脱节所暴露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影响农户增收与市场供应。许多实例证明,返乡创业的商户以村为单位聚集,依托电商企业赋能建设 C2M 基地,不仅自己致富,更带动了周边村民脱贫增收。”
张近东建议,地方政府出台针对乡村 C2M 基地建设的扶持政策,对于达到一定规模并有效带动增收、就业的行政村和创业者,在物流、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对将销售和物流网络延伸到乡村,为农村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的电商企业,给予包括土地购买、场地租用、水电优惠等支持,双管齐下助推农产品上行。
李小红代表:建议全面禁止活畜禽调运,推行冷鲜肉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佳惠百货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小红建议,全面禁止生猪等活畜禽调运交易,切断因活畜禽长途调运交易造成的疫情传播风险及食品安全风险。加强肉类产业结构性调整,改调“活”为调“肉”势在必行。
李小红表示,畜禽宰杀后不经冷却加工,直接上市售卖的是热鲜肉,由于未经预冷,内温持续较高,极易滋生细菌,保质期只有一天,存在较高食品安全风险。宰杀后,迅速对畜禽肉进行冷却排酸处理,温度在 24 小时内降为 0—7℃,就是冷鲜肉。冷鲜肉在冷却环境下,表面形成一层干油膜,能减少水分蒸发,防止微生物的侵入和在肉类表面的繁殖,食品安全风险度较低。
李小红代表指出,参照国外为应对热鲜肉安全事故,通过干预手段将冷鲜肉推上餐桌的经验,用行政干预手段强制推动我国肉类冷鲜上市,为民众筑起食品安全防火墙;参照打赢脱贫攻坚战模式,强制性将冷鲜肉流通配送体系建设纳入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规划和应急物流重点建设项目,明确在“十四五”期间,全国打赢全领域猪牛羊禽冷鲜肉流通配送体系建设攻坚战。
以生猪为例,跨区域运输存在生物安全防控措施薄弱、车辆消毒不彻底等问题,为各种细菌病毒交叉感染,引发流感等病症埋下了隐患。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禽流感、非洲猪瘟等一系列由鲜活动物引起的安全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