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工业》主办

中国食品新闻网

2020-02/03山西太原食醋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打破资源魔咒 探索转型之路

2020-03-23 16:19:19来源: 《中国食品工业》

  当前,在经济下行背景下,山西省煤炭企业困境加深,企业效益下滑,如何打破资源魔咒,积极引导非煤产业创新发展,既需要引入外部资源,如大力引进先进技术、项目、人才、资金等要素借力发展,也需要整合内部资源,对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非煤产业积极提供政策、土地、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引导其做大做强。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燥,温差较大,属于少水低温地带,适宜种植高粱、大麦、豌豆等作物,这类农作物虽然产量不高,但吸收天地日月之精华,有着独特丰富的营养价值。山西省劳动人民充分利用本土特产,巧妙地运用独具特色的酿造发酵技术,以一方水土之灵气,酿造出闻名天下、经久不衰之食醋佳品,不仅博得广大山西人民的信赖与称赞,更是受到国内甚至国际消费者的好评与认可。

  山西省已有上千年的酿醋历史,食醋产业有深厚的历史背景、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具备了现代化企业的生产条件与规模,拥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把山西食醋产业做大做强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愿望。如何创新丰富产品品种,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宣传和弘扬山西食醋文化,引导食醋产业做大做强,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监管部门、食醋企业、专家学者共同努力。笔者作为一名监管人员,试从太原市食醋产业入手,透过监管视角对当前食醋产业基本状况、监管情况及市场情况分析,提出发展对策,为太原市食醋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一、太原市食醋产业基本状况分析

    太原市食醋基本是以高粱、麸皮等为主要原料,以大曲为发酵剂,经酒精发酵、醋酸发酵、熏醅、淋醋、陈酿等多道工序酿制而成。近年来,随着国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与养生。人们对食醋的关注已经从普通调味功能逐渐上升为食疗健体的保健功能,消费观念的转变带来了市场结构的重大变化,为食醋产业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食醋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国食醋总产量以每年 10%—20% 的速度递增,保健醋、醋饮料每年的市场需求更是以 2 倍的速度增长。

  同时,随着酿造技术的不断进步,食醋企业的规模逐渐扩大,生产水平随之快速提高,市场环境的变化日趋复杂,竞争日趋白热化。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我市食醋产业如何正确定位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已成为未来发展战略中的关键。

  (一)太原市企业基本分析食醋产业

  作为太原市的传统特色产业,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规范下,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条件显著提升,产品品种不断创新丰富,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食醋工业产量和产值取得较快增长。对拉动地方经济,安排劳动就业,推动农民增产增收、宣传和弘扬山西文化走出去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据了解 , 山西省共有食醋生产企业 140 家,太原市有食醋生产企业 53 家,占全省食醋企业总数的38%,全省食醋年产量约为 80 万吨,太原市食醋年产量约为 70 万吨,占全省比重为 87%。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食醋企业 6000 余家,太原市企业数占比约为 1%,全国食醋年产量约为 400 万吨,太原市醋企年产量占比 18%。其中龙头企业山西水塔醋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塔”)年产量 20 万吨,山西紫林醋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林”)年产量20万吨,山西老陈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湖”)年产量 5 万吨,太原市宁化府益源庆醋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化府”)年产量 1.5 万吨,四家龙头企业产量占全市食醋总产量的 66%,占全省58%,已成为食醋产业的领军者。目前省内基本形成太原市清徐县、晋中市榆次区两大食醋产业集群。

  清徐县作为我国的“醋都”,拥有水塔、紫林、东湖等龙头企业,共有食醋企业 44 家,占全市企业总数 83%,产业集中度高、区域特色明显,是太原的城市名片。

  1、企业结构方面。目前太原市食醋产业已基本形成水塔、紫林、东湖、宁化府 4 家企业为塔尖,古灯、梁汾、金华、清泉湖等 13 家中型企业为塔身,36家小企业为塔基的金字塔型食醋产业发展体系。从企业规模来讲,水塔、紫林已成为全省食醋企业中的火车头。

  2、产品结构方面。紧紧围绕追求健康的消费理念,百家争鸣。首先产品形式得到极大发挥,从食醋扩展到醋饮料、保健醋、调味醋、醋月饼、醋泡花生等等衍生产品。其次消费形态已经从低附加值的产品扩展到高附加值的文化、旅游产业。对食醋的文化发掘上,东湖将醋与文化相结合,开展老陈醋工业旅游,通过对老陈醋历史文化的了解,传统生产工艺的观摩,极大地带动人们进行体验式消费,积极传播宣扬食醋文化。

  目前 , 东湖、水塔均是国家 4A 级工业旅游基地。从企业的跨越式发展上,紫林 2000 年建厂,现在已实现食醋产能 20 万吨、保健醋及醋饮料产能 5万吨,销售收入 6 个亿,短短十余年已跃升为山西省食醋龙头企业。

  3、从工艺变革来讲,呈现三种业态。一是以东湖为代表的传统业态,也是山西省 80% 以上企业所采用的生产模式,主要以人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企业工业化、机械化程度不高。二是以水塔、紫林为代表的渐进式的创新业态,一方面逐步改进以人工为主的生产方式,不断加大机械化生产,如自动翻焙机、机械手等的引入,不仅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而且不受人员影响,更好地实现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更加稳定,另一方面提升改进生产工艺,如将地火熏焙改为蒸汽熏焙等。三是以山西梁汾醋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技术革新业态,打破了以人工为主的生产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全部用机械设备模拟传统工艺,生产车间干净卫生,自动化程度很高,开创性地实现了食醋固态发酵工业化大生产,创造了“梁汾模式”。

  (二)存在问题分析

  2002 年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以来,太原市食醋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条件稳步提高、产品结构不断丰富、销售范围不断突破,质量状况也不断提升,近 3 年山西省组织开展的国家和省级监督抽检合格率基本在 95% 以上,产品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向好,但部分企业也依然存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质量状况不稳定、抽检不合格等问题,影响了行业的声誉。通过近年来的监管实践及近期的调研座谈、查阅资料及了解分析,归纳梳理我市食醋行业发展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1、产品同质化严重,核心竞争力弱。主要表现在管理、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科技创新能力低,品牌意识淡漠,山西省外市场开拓较慢,网络销售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国内食醋行业划江而治,南醋以镇江香醋为代表,北醋则是以山西食醋为主。镇江香醋在上个世纪就完成了企业的并购,形成了一个整体,所以产品价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以每吨的市场价格来讲,镇江香醋要比山西老陈醋高1300 多元。山西食醋行业一直是中小型企业群体作战,各自为阵,内部竞争激烈,竞争对手之间大打价格战,市场分散。大部分醋厂生产品种单一、而且各种产品单打独斗,未能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产品系列组合拳,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产品组合优势。

  2、产业集聚度低,食醋产业园区建设滞后。产业总量小,工业总产值占比低,行业内没有形成航空母舰类型的大型企业。多年来山西食醋产业竞争激烈,未能结成战略联盟,即使水塔、紫林等龙头企业,其规模与国内、国际大型调味品公司相比仍然差距较大,行业内没有形成航空母舰类型的大型企业,同时行业内尚无上市公司,仅靠企业内部原始资本积累远远不够,而外部资金补充不足,在企业发展中成为严重制约的一环。在广阔的调味品市场份额中,山西醋企短期内难以享受由公司规模效应产生的成本降低优势。同时传统食醋行业普遍存在员工观念和技能素质相对偏低,企业骨干和管理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

  3、国际资本抢滩登陆,外部威胁严重。国际及国内资本也竞相在食醋市场抢滩登陆,市场环境的变化日益复杂,竞争日趋白热化。国际资本这两年不断增兵调味品行业,让国内调味品企业感到了风声鹤唳,纷纷寻找企业间的合作,“李锦记”、“海天”、“恒顺”等企业在国内各地开始收购企业建立生产基地。一方面,与国际大型企业合资后的企业,虽然侧重点不在醋产品,但是这类企业往往在生产技术、设备、经验、人才储备及资本投入等主要能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可以更加主动的选择产品类别和方向参与到食醋市场的竞争中来,在此层面上,高质量要求,高技术要求,产品技术开发水平成为竞争的关键因素。

  另一方面,小型食醋生产企业生产商因品牌、渠道、产品质量、品种花色等方面不足而只能在低端市场徘徊,如集贸市场、批发市场等,除了价格优势以外,在生产规模、技术、市场等方面均不占优势。一旦大企业针对低端消费市场发力,会形成较大的冲击力,小型食醋生产企业生产的品种、技术含量较低的食醋产品,会被进一步蚕食市场份额。

  二、依法监管保安全 

  科学监管促发展作为食品监管部门,不仅要在“管”字上下工夫,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基础上通过严格的监管加速市场的优胜劣汰,而且要拓宽思路,通过优质的服务引导食醋产业做强做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近年来,在太原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依法监管保安全,科学监管促发展”的理念,从监管和服务两个维度精准发力推进食醋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围绕“粮食酿造”核心要义,维护和传承山西食醋酿制工艺,实现从审批、监管到服务的流程再造,擦亮老祖宗留下的金字招牌。通过“内促自律,外塑环境”双轮驱动,扶持清徐醋产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打假治劣严厉打击非法勾兑,为食醋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持食醋行业稳中求进安全快速发展,从根源上解决了食品安全隐患问题,加速推动食醋产业经济发展,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一)强基础,完善监管机制建设。

  一是建立组织领导体系。完善目标责任机制,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

  二是建立统一监管体系,完善“有责、有岗、有人、有手段”的“四有两责”机制,筑牢监管基础。全市 10 个县区局 90 个乡镇均建立监管站所且全部实现“五个一”标准化建设要求,选聘食品安全协管员 1709 名,成为执法部门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三是建立全程管控体系,着力提升网格化、格式化、痕迹化、信息化“四化”监管能力。

  四是严格行政审批,鼓励企业领取酿造食醋生产许可,维护和传承山西食醋酿制工艺。通过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审批流程、加大帮扶力度等措施来扶优扶强,支持水塔、紫林等龙头企业推进产品精深加工,增粗、加长、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发挥对上下游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五是对于食醋产业集中的清徐县,扶持建立清徐醋产业协会,由龙头企业法人担任协会领导,规范生产标准化,形成行业自律格局。

  (二)严监管,加速市场的优胜劣汰。

  对照问题导向,全面整顿规范食醋市场经营秩序,辨症施治,打假治劣,为食醋行业发展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让良币驱逐劣币。对待无证生产、非法添加等严重违法企业,敢于“破”。以铁的手腕,从严、从重、从快查处,毫不手软的打击违法行为,近两年移送公安案件 10 起,极大地震慑了违法犯罪分子;对待存在一般违法行为的企业,善于“导”。引导企业负责人强化主体责任意识,组织开展法人约谈、质量体系检查、不合格产品分析整改等工作来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对待合法生产的企业,善于“立”。积极树立合法规范企业典型,充分发挥其“典型引路、示范先行”作用,努力在行业中形成“抓质量、讲诚信”的良好氛围。综合近年的抽检情况,食醋企业产品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三)重服务,引导食醋产业做强做大。

  一是努力打造一支熟法规、懂工艺、精标准的技术型监管队伍。通过技术服务帮助规范、诚信企业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品牌建设,进一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从而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先机。

  二是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和提升质量管理能力。一方面帮助企业逐步在原料、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实行良好生产规范(GM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等国际先进管理体系认证,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能。另一方面,与商务、农业等职能部门联合推进名牌战略、品牌战略、名优企业走出去战略,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是建立信息化追溯体系,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建设完成食品原产地可追溯信息系统,帮助企业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目前,已完成对包含53 家食醋企业在内的 260 家食品企业的信息录入工作,规模以上食醋企业实现二维码可追溯,风险可预警、过程可控制、去向可查询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初步形成。

  三、太原市食醋产业发展建议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会更加频繁,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也将会使太原市食醋产业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作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部门,市场监管局不仅肩负着把好食品生产源头关的重要职责,更肩负着发展创新型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任务。

  近来,“海天”与榆次“陈世家”醋厂建立战略合作,“厨邦”、“佳佳”分别在太谷建厂,“厨邦”、“千禾”与醋都美醋业等合作,而“恒顺”早已在榆次建厂,调味品龙头企业纷纷在我省开展收购业务启动战略布局,面对激烈的外部竞争如何抵御外部风险,传承发展好食醋产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助力太原市由推产醋大市向产醋强市转变,实现食醋产业转型跨越发展,成为市场监管部门工作的当务之急,结合调研情况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 一 ) 是抓食品产业园区建设,组建食醋产业战略集群,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经验表明,工业园区已成为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引擎,清徐县食醋产业集聚区虽早已成立,但企业布局分散,未能发挥引领食醋产业发展的作用。建议将建设清徐食醋产业园区作为转型综改实验区的分支和补充,与扶持紫林等龙头企业上市扩容一道作为食醋产业发展的双引擎,在打造全国老陈醋生产基地形成规模优势的同时塑造出影响全国、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

  通过大力扶持具有规模优势 ( 年产万吨以上 )、产品结构优、技术标准高、管理能力强的食品企业入驻园区,鼓励中型企业结盟入驻园区,在土地、政策、资金、税收、科研等多个方面向产业园区倾斜,促成企业的优胜劣汰兼并重组,通过入园这个杠杆来撬动并解决多年来食醋企业各自为战、无法整合的难题,提高太原市食醋产业的集中度和整体竞争力。

  培育形成龙头引领(紫林、水塔)、企业集聚的产业新格局。鼓励上游的原料供应、种植企业与下游的加工机械、包装、印刷、物流等企业入园,解决优质原料基地建设滞后,食品工业配套的产业链尚未形成的问题,努力发展对外贸易,扩大老陈醋及其衍生产品的出口量,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和人才,提升食醋产业的整体水平,努力创造和完善走向国际的条件。

  ( 二 ) 是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拓展园区功能,培育打造老陈醋创新创业、科技研发、产品检测和贸易销售中心。整合老陈醋相关人才和资源,全国范围内招商引智,集智于园,不断拓展园区综合功能。

  一是借鉴双创园区建设经验,在政策、项目、资金、税收等多方面鼓励扶持在老陈醋领域创新创业。

  二是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和产业化试验基地,加快推动食醋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大原产地保护力度,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不断改进传统工艺,提高酿醋工业生产控制技术,实现发酵参数与过程的自动化管理;组织开发、研制具有特殊功能的食醋品种,在大力发展老陈醋、陈醋、白醋和保健醋四大品种的同时,加快拓展和开发功能醋、美容醋、美发醋、果醋、醋饮料、醋泡黄豆等附加值高的产品和食醋衍生品,丰富完善老陈醋产品内涵和外延;研究构建老陈醋基因特征图谱,揭秘老陈醋物质基因组成,反映和宣传其整体功效和个体作用;深入推进微生物遗传工程研究,培育优质菌种,提高出品率、糖醇转化率和原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增强核心竞争力。

  三是建立省级食醋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四是建立销售贸易中心。加强市场营销策划,细分目标人群、市场,多渠道扩大市场营销。借力“一带一路”走出去的国际战略,充分运用“互联网 +”的模式,与国内、国际大型电商广泛合作,拓宽销售网络。

  ( 三 ) 是建立市级醋文化博物馆,深挖山西老陈醋文化内涵。打造醋文化旅游精品。要坚持做产业与高标准做文化相结合,籍山西老陈醋传统工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无形资源和上千年的酿造历史,将文化遗存、文化底蕴转化为旅游资源,真正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优势。

  一是高位统筹食醋文化旅游线路、旅游项目,着力在交通枢纽或产业园区附近建立太原市醋文化博物馆,打造集养生、旅游、休闲、田园为一体的特色园区,要大张旗鼓宣传推介,组织各方面力量做品牌,进一步提升老陈醋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形成醋文化博物馆为主,水塔、紫林等企业食醋工业旅游、特色园区为辅,醋理疗保健养生等为补充的食醋文化旅游项目。

  二是重视无形资产品牌建设,将挖掘和弘扬老陈醋文化列入文化强市项目,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深入挖掘,将老陈醋文化融入晋商文化、佛教文化、根祖文化、大院文化中,融入到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发展中,形成文化组合拳,带动人们进行体验式消费。

  三是通过大型会展、山西品牌中华行、丝路行、网上行等方式积极传播宣扬食醋文化,打造世界文化品牌。

  ( 四 ) 是加强资本运作,通过产业投资基金的杠杆放大效应,带动园区建设引导产业发展。一是在食醋产业园区建设上,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方式,成立园区运营公司,政府提供土地、政策及引导资金(视情况),社会资本方提供园区筹建资金,建好后采用租赁、售卖、合作等方式提供给入园企业,获得长期投资及服务收益。

  二是在对入园企业的投资上,入园企业因搬迁、扩大产能、技术投资等方面产生的资金需求,成立产业园专项投资基金进行股权投资,帮助企业成长。对入园的创新创业、科技研发、产品检测和销售企业,采用政府扶持、基金投资、入园企业共建等方式,使企业步入正常运转状态。

  三是在对醋文化旅游项目上,由文化部门统筹,加快博物馆的建设,开发相关文创产品,采用“政府资金引导、品牌企业参与,社会资本介入”共同投资的模式,积极引入外部资本,对相关商业项目进行招商和开发。

0
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