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下)从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看中国预制菜发展路径
文 / 商亚博 赵敏利
在快速发展的全球化时代,中国预制菜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预制菜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创新和多元化是推动这一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和便捷饮食的日益关注,预制菜有望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食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预制菜产业的发展现状预制菜的分类。在中国,预制菜的分类主要基于食品加工程度和便利性,这些类别包括半成品菜肴、速冻食品、即食即热菜品等。半成品菜肴通常是指经过初步加工但尚需烹饪的食品,如腌制肉类或切好的蔬菜。速冻食品则是通过快速冷冻技术保存的菜肴,包括饺子、汤圆等。即食即热菜品则是最便利的选择,通常只需加热即可食用,例如盒装炒菜或汤品。这些不同类型的预制菜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从忙碌的职场人士到寻求便捷家庭晚餐的家庭主妇,都能在这些产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选择。
预制菜产业发展概况。预制菜的概念最早源于美国,后在日本得到快速发展。2011 年美国预制菜市场销售额已达到 324.5 亿美元,到 2021 年,美国和日本的市场渗透率超过 60%,而中国则仅约 13%。在中国,预制菜的发展始于上世纪 80 和 90 年代的净菜配送,2000 年后随着冷链产业的发展,预制菜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诸如好得睐、新聪橱等半成品菜深加工企业,新雅粤菜馆、全聚德等传统餐饮企业推出品牌特色预制菜。2013 年以后,预制菜零售门店,如味库海鲜、找食材开始出现。2014 年外卖行业的兴起带动了预制菜 B 端市场的增长。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比中西饮食观念性质的差异。中国的饮食文化强调食物和健康之间的关联,遵循“药食同源”的原则,讲究食材的平衡和调和。中国菜肴通常富含多种食材,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和营养的综合搭配。相比之下,西方饮食文化更倾向于突出单一食材的味道,强调原材料的品质和简单的烹饪方式,以保持食物的原味。西方饮食中,健康更多体现在食物的均衡摄入和控制热量上,而非食物本身的药用价值。
中西饮食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思维,中国饮食文化注重整体和谐,强调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体口感的平衡。这种思维方式体现在菜肴的制作和摆盘上,强调色彩、口味和质地的多元化组合。另一方面,西方饮食文化则更倾向于分析和分类,每道菜通常突出一种主要食材,强调食物的个性和独立性。西餐的摆盘和制作通常更加简洁、明确,每种食材的位置和作用都被精确定义。
中西饮食制作方式的差异。制作方式是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重要体现,中国菜肴在制作过程中讲究火候和时机,使用多种烹饪技法如炒、煮、蒸、炸等,以达到食材色泽、口感和香味的最佳组合。中国菜肴通常更加注重调味料的使用和口味的层次感。相比之下,西方菜肴更倾向于简化烹饪过程,强调保持食材的原味,如烤、煎、炖等方式,调味料的使用通常更为简单和直接,以展现食材的自然风味。
基于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视角的中国预制菜发展路径一是重构预制菜品类体系。从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出发,以美国和日本为例,美国和日本预制菜市场主要按照食品功能进行分类。美国市场上的速冻食品包括主菜、披萨、早餐谷物等,而日本则以米饭类、面包、面条类等为主,这反映了西方饮食文化中对食品功能的明确划分。相比之下,中国预制菜市场在食品功能和饮食文化方面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设计思维体系。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和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重构预制菜品类体系。例如,从个体到群体的角度,可以根据不同消费者群体的特征设计预制菜产品,如为单身人士设计的“一人食”套餐,为家庭聚会设计的“团圆餐”,以及针对特殊节日如春节、中秋节设计的“节庆餐”和“纪念日餐”。此外,考虑到中国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可以设计符合季节特色的预制菜,如春季的清淡蔬菜菜肴、“夏日餐”中的凉菜和冷饮、秋季的滋补热炖菜肴和冬季的暖身火锅等。这种按季节调整菜单的策略不仅符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还能展现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从一日三餐的角度来看,可以根据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来设计早、中、晚餐预制菜。例如,早餐可以提供营养均衡、便于快速食用的粥、包子等;午餐则提供更加丰富的菜品选择,如各种盒饭、面食等;晚餐则可以提供轻食或低热量的菜品,如蔬菜沙拉、简易炒菜等。综上所述,中国预制菜的品类体系重构应充分考虑本土饮食文化的特点,通过创新和多样化的产品设计,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推动预制菜市场的发展。
二是注重感性需求。中国预制菜的发展需特别重视消费者的感性需求,这不仅仅指食物的味道,还包括色泽、气味、环境、形态及其背后的文化和情感价值。在中国深厚的饮食文化背景下,预制菜不仅是满足基本饱腹的工具,更是传递情感和文化的载体。为了满足这些感性需求,预制菜的开发可以从多个维度入手。首先,在包装设计上,结合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如水墨画、京剧脸谱等,可以显著提升产品的美学价值,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这种设计不仅美观,还能唤起消费者对传统文化的共鸣。其次,在食品的制作过程中,注重色、香、味、形的综合搭配。例如,借鉴传统中餐的烹饪艺术,制作色泽鲜亮的糖醋排骨或麻辣鲜香的宫保鸡丁等,这些都是中国菜肴的经典代表。通过这种方式,预制菜不仅满足了味觉上的需求,还在视觉和嗅觉上提供了愉悦体验。此外,采用故事化的营销策略也是增强消费者情感连接的有效途径。通过讲述食材的来源、菜品背后的故事或历史,可以增加产品的情感深度,让消费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文化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满足。总体来看,预制菜在满足味觉需求之外,更应注重其带给消费者的情感价值和文化体验。通过丰富多样的产品特性、艺术化的包装设计和深具文化底蕴的故事化营销,预制菜可以更好地融入消费者的生活,成为传递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是坚持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预制菜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食品科技的发展,预制菜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融入了多项先进技术,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效率和安全性,还在保持食品质量和营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冷冻技术的应用是预制菜行业的一大进步。通过使用更先进的快速冷冻技术,预制菜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被冻结,这有助于锁住食物的新鲜度和营养成分,同时减少细菌的生长。例如,使用液氮快速冷冻的方法可以在几分钟内将食品温度降至冰点以下,有效保持食品的色泽、口感和营养。其次,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极大提高了预制菜的生产效率和产品的一致性。自动化技术可以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保持标准化,从原料处理到最终包装,每一步都经过精密控制,确保每个产品都达到相同的高标准。例如,通过自动化的切割和包装设备,可以确保每份预制菜的分量和外观保持一致,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科技创新还体现在食品口感和营养的改进上。采用低温烹饪技术,如真空低温烹调(sous-vide)技术,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长时间烹饪食物,这样不仅可以使食物更加嫩滑,还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的营养成分。科技还在食品的包装和保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智能包装技术可以通过改变包装内的气氛或添加保鲜剂,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同时,可追溯系统的应用提高了食品安全性,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食品的来源、加工和运输信息,这极大增强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
结束语综上所述,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融入到产品的设计和营销中,不仅能够促进行业的创新和成长,还能帮助预制菜在全球市场中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接受。这样的发展路径不仅是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也是对国际市场的一种文化交流和对话。预制菜作为一个文化和商业的交汇点,其发展潜力巨大,能够在保持传统风味和文化内涵的同时,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和消费习惯。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