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工业》主办

中国食品新闻网

2023-10(下)福建政和:“新农人”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2024-01-10 14:59:58来源: 《中国食品工业》

文 / 林 毅  蔡 瑛  吴传东  摄影 / 陈佳琪

来到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东平镇,道路两旁成片碧绿的稻田便撞入眼帘,连片的现代化农业大棚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广袤的田野上。在盛庭农场,福建省单体投资最大的“粮油作物-阳光玫瑰葡萄”复合种植基地,立体套种实现“一地双赢”;在光伏农场,创新型农业产业园实现“棚上发电+棚下种植”双重收益;在东平农机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综合服务正逐步摸索出集耕、种、管、收、加、储、销全程“链式”农业生产现代服务发展之路。


政和现代农业产业园不断释放的加速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引擎”,与不断涌现的“新农人”的努力耕耘息息相关,他们懂农业、有技术、爱农村、善经营,在他们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耕耘下,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数字赋能”促特色农业“葡”新篇


今年7月,盛庭农场的阳光玫瑰葡萄陆续上市,每天采摘葡萄约7000公斤,主要供应浙江嘉兴、广东深圳等地。


“当地农业部门积极帮助协调落实土地流转、设施大棚补助等工作,农场2021年投入,今年是葡萄第一年上市,明年产量就上去了。”盛庭农场负责人马德胜兴奋地说。


一聊起葡萄种植,十几年如一日深耕葡萄产业的马德胜便打开了话匣子,其中,他特别提到了“数字化”:“通过数字化,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这样树形、花果、病虫害、肥水管理,才能标准化。”


对此,马德胜充分发挥科特派制度优势,依托农场与福建农林大学共同研究实验“粮油作物复合经济作物种植模式”,搭建肥水一体化连体温室大棚,配套建设远程智能温控、无人运输等设施,通过数字化管理,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型升级。目前已流转土地300亩,建设智控大棚260亩,已种植大豆220亩,套种阳光玫瑰葡萄15000多株。


马德胜深知,土壤是葡萄生长和结果的基础,他坚持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在不破坏耕作层的情况下对土地进行逐级平整,用于改良土壤的有机肥使用量亩均投入达20万元以上,每亩施用40吨有机肥,有效改善了土壤团粒结构,高投入确保增收创效。


“我们这边的葡萄比江浙地区的葡萄早上市近半个月,可以抢占市场空挡期,经济效益大大提高。”马德胜说,在推动地力可持续、粮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农场也在积极探索可持续的乡村振兴模式,通过分红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就近务工等方式增加收入,带动就业200人以上,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企业力量。


“农光互补”奏起致富“椒”响曲


在绿水青山间,东平现代光伏农业产业园的光伏发电板一排挨着一排,一片连着一片,在太阳照射下熠熠生辉。


据了解,东平现代光伏农业产业园占地1900余亩,总投资9.7亿元,集光伏发电、农业观光、园林景观等于一体,是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创新型农业产业园。


近年来,东平镇因地制宜,不断盘活集体资产,依托地域优势和丰富的光照资源,大力发展光伏产业,通过采取“光伏+农业”产业互补发展模式,种植水稻、杭椒、玉米等绿色经济作物,走出了一条“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一地两用”的发展新路子。


“基地目前种植杭椒230亩,采摘旺季时,一天能采摘2万斤,平均10元一斤,行情最好时28元一斤。”谈到今年杭椒的收益,政和县金穗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叶章水喜滋滋地说。


如今,“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产业互补模式,正在东平镇奏起“椒”响致富曲。“在光伏板下套种农作物,既不影响光伏板发电,又能充分利用土地增收。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为村民提供了足不出村就业增收的机会。”政和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必兴表示。


“合作社最忙的时候,基地一天就有120多名工人一起干活”,叶章水说道。


创新托管“托”出一片新天地


作为三县边界的“田管家”,政和县东平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香敏负责管理的农田有6000多亩,茶山1000余亩,年托管作业面积达2万多亩,服务共计600多户农民。


近年来,李香敏乘着土地流转的东风,不断努力提升自身技能,从一名农民转变为农机手。为东平镇及周边广大农户提供机耕、机育、机插、机防、机收、机烘全程一体化服务,实现了组织化、规模化方面多点发力,大大助力提升机械化播种质量。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合作社成为了一个集基地种植生产、科技示范推广、农业生产社会化托管服务、农民交流培训等综合性服务的联合体,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并且通过标准化生产,每年稳定地为国家提供6-7百吨的订单储备粮,成为保障当地粮食储备的支柱力量。


“农民把土地全部托管给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起早贪黑干农活,每亩地还增产不少,每年粮食收获季等着称重数钱就行。”李香敏笑着说道。


2020年,李香敏整合上下游资源,在东平村平丘亭工业园购置了9.5亩土地,投资3600万元建设粮食加工厂房、仓储中心、综合办公楼及购置粮食加工生产线,并联合农户打造1万亩有机大米生产基地,从而实现粮食生产加工全产业链一体化,不仅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也增加了农民收入。据统计,2022年合作社经营收入235万元,成员人均增收1350元。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东平镇不遗余力培养现代农业‘正规军’,让更多‘新农人’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大展拳脚。”东平镇党委书记叶衍森说道。


“新农人”是农村创业创新引领者,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力军。如今,在政和,像马德胜、叶章水、李香敏一样的“新农人”不断涌现,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大显身手,给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点燃“新引擎”。


0
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