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工业》主办

中国食品新闻网

2022-07(下)北京餐饮消费券为餐饮消费回暖再“添把火”

2022-09-08 12:28:18来源: 《中国食品工业》

文 / 纪文慧

酷暑之下,北京餐饮业迎来“甘霖”。

7月18日上午10点,北京市“重逢美好”餐饮消费券首次向市民发放。数据显示,消费券上线仅6分钟就已全部领取完毕,其中美团餐饮堂食满100减30消费券,68秒即被一抢而空。

据北京市商务局介绍,本轮餐饮专项消费券包含外卖类、到店类、养老助残类3种形式,覆盖建行生活、美团、饿了么、麦尖外卖4大平台,总计1亿元,惠及线上线下各类餐饮商户超7万家。

在经历了上半年的低谷后,餐饮业的“烟火气”终于在炎炎夏日有了回归迹象。

疫情反复难关共渡“今年最惨淡的时候,我们所有连锁店1个月的亏损就将近2000万元。”回忆起上半年的经营状况,深圳八合里牛肉火锅市场部总监朱婧对当时的困境依然记忆犹新。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餐饮收入为20040亿元,同比下降7.7%;限额以上餐饮收入4879亿元,同比下降7.8%。疫情之下,餐饮业是受冲击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尽管2021年国内餐饮业规模达46895亿元,市场规模已总体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但由于今年上半年疫情呈现多点散发的态势,多地暂停堂食,餐饮业又陷低谷。

“没了客流,就相当于没了现金流。”餐饮连锁品牌嘉和一品创始人刘京京坦言,嘉和一品在全国有上百家门店,均集中于一线城市,且有一些店设在交通枢纽处,营业额几乎全靠门店的堂食流水支撑。

疫情期间,店里没有顾客,但房租、人力等各项开支还在继续。西安曲江新区的一家日料店经理表示,自疫情以来,食材成本已经上涨了30%左右,以日料中最常见的三文鱼为例,价格已经翻了1倍多,“有时候明知道是亏损也得卖,价格只能微调,不然顾客没办法接受”。

疫情的反复也增加了消费市场的不确定性,多名餐饮企业负责人表示,现阶段消费力普遍走弱,防疫形势总体向好后也很难出现类似之前的“报复性消费”。据朱婧介绍,店里每个月都会在平台上进行一场直播,以销售预包装的牛肉丸、牛肉饼和代金券为主,今年以来,直播销量遭遇了拦腰式斩断,“以前每场的平均销售额大概是两三百万元,不久前有一场只卖了40万元左右”。

政策支持企业求变重重困难下,餐饮业如何闯关?

“留抵退税后,我们的账上将直接多出1亿元左右的现金流。”7月初,呷哺集团相关负责人接到北京市大兴区税务局的电话通知,依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扩大全额退还增值税留抵税额政策行业范围的公告》,符合条件的餐饮企业,可从7月1日起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一次性退还存量留抵税额。

一张张餐桌承载着千家万户的饮食,关系着万千百姓的就业,为餐饮业纾困解难,政策就是“及时雨”。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提出了20项重点举措。随后,深圳、江苏、上海、河南等全国多地细化落实,从金融支持、房租减免、缓缴社保、发放消费券等多方面助力餐饮业渡难关。5月以来,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全国各地疏通物流堵点、畅通供应链产业链,助力行业保供。

相比于头部品牌,中小微餐饮企业由于资金和管理的限制,其抗风险能力普遍更弱,过关难度更大。3月24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公告,提出自2022年4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免征增值税;适用3%预征率的预缴增值税项目,暂停预缴增值税。武汉稻田龙虾创始人黄超对减税效果感受颇深:“减税以后,每个月将近2000元的增值税几乎不用交了,对于我们这样的小门店来说,税务负担得到了很大的缓解。”

餐饮企业也在积极寻找转机。比如,中小微餐饮企业正借助便捷高效的物流,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拓宽销售渠道。而对于规模更大的餐饮品牌而言,数字化转型成为了闯关路上的必答题。

借助消费券的“东风”,外卖小程序“麦尖美食”走入消费者视线。不同于传统外卖平台,该平台由众多餐饮企业联合创办,专注打造连锁餐厅“自供自销自配”的渠道体系。作为创始人之一,刘京京表示外卖已经成为人们餐饮习惯的刚需,“对于连锁型餐饮品牌而言,长期依赖外部平台并不是长久之计,打造餐饮联盟的销售渠道是数字化转型的必由之路”。

与此同时,预制菜的走红也带来了新的行业风口。据刘京京介绍,疫情前的预制菜市场以B端为主,C端大多为季节性消费。而在当前,面对食材、人力等成本上涨的情况,预制菜开始直接走向消费者的餐桌。“很多企业已经出手,依托比较成熟的中央厨房,抢占预制菜市场。”刘京京说。

行业回暖前路几何在供需两端的联合发力下,餐饮消费正在回暖。

据美团数据,北京地区7月初到店餐饮线上交易额(包括套餐、代金券、到店自提等)比6月同期增长82%,北京餐饮消费券首日上线2小时后,平台到店堂食套餐、代金券等订单量比前一周增长超过83%。

“烟火气”同样在其他城市回归。6月13日,“惠购湖北”消费券在6大平台发放后,部分门店销售额增长幅度在50%以上。7月8日,杭州发放了今年第三期数字消费券,总计8000万元,其中三分之一为餐饮业专享券。据统计,早前第一期消费券发放后的首个周末,杭州2300余家餐饮企业日均营业额和客流量较发券前分别增长了34.7%和32.1%。

发放消费券对提振行业信心具有重要作用。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指出,餐饮业的总需求是稳定的,大家总要吃饭,消费券发放之后,能够通过其中的杠杆作用降低消费者的支付负担,刺激消费信心复苏。

多措并举下,餐饮业的经营水平已经恢复至早前的八成左右,不少企业也在数字化经营上寻找到了新的增长点。但谈及行业未来发展,餐饮业虽然有较大的转型空间,但也将面对许多不确定性。

“疫情常态化带来的最重要改变就是消费场景的革新。”为上海地区200余家餐饮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的辰胤文化总经理甘瀚霖表示,餐饮业在疫情前以堂食作为主要营收来源,如今则是堂食、外卖、外带三者缺一不可。受限于既有平台佣金点数较高,许多餐饮品牌尝试自建外卖体系,“不过目前还处在市场养成阶段,企业搭建自己的外卖平台之后如何进行有效拉新,改变消费者的下单习惯,把公域流量转为私域流量,需要一定的时间”。

此外,广大中小微餐饮企业由于体量较小,很难实现供应链、销售渠道上的数字化转型,如何活下去、活得好也关系着餐饮业的整体复元。

真金白银的补贴被认为是中小微餐饮企业的“及时雨”。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万喆分析称,疫情发生后,针对小微企业的各项纾困举措有效帮助其降低成本、回流资金。接下来政策的发力点在于尽量扩面,根据不同餐饮行业的特征进行更精准的税费减免和金融扶持,“上下游行业的发展都是环环相扣的,提振餐饮业全面复苏也有赖于其他服务业共同恢复,如以电影业为代表的文娱等,这样才更容易达到共振效果”。



0
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