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工业》主办

中国食品新闻网

2021-09(下)高标准农田高在何处?
——解读《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 年)》

2021-10-18 10:37:22来源: 《中国食品工业》

文 / 本刊主笔 孙永立

9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经济司负责人邱天朝、财政部农业农村司负责人姜大峪、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郭永田介绍《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并答记者问。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

吹风会首先介绍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有关情况。张桃林表示,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农田作为粮食生产的基础,其质量高低不仅影响粮食产量的高低,还关系到农产品质量的好坏,是粮食安全的根基。同时,农田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是重要的碳库(碳汇),对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为此,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政策支持,强化工作指导,推动各地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完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在节水、节电、节肥、节药、节人工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效果,亩均粮食产能一般增加10%~20%,亩均节本增效约500元,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全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十四五”规划纲要和近年来中央1号文件均对编制实施新一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作出具体部署。为此,农业农村部深入16个省120多个县开展实地调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讨论证,广泛征求中央有关部门、地方政府、相关领域专家、基层农田建设管理人员等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牵头形成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并于8月27日经国务院批复正式实施。一小时前,也就是9点,《规划》已经在网上全文公布。

《规划》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精神,在总结近年来农田建设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形势,明确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任务,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系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依据和行动指南,对凝聚各方共识加快构建农田建设新格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概括起来,《规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主要内容:第一,《规划》坚持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立足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着眼长远和全局,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禀赋、工作基础、财力状况等因素,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目标任务,明确到2025年累计建成10.75亿亩并改造提升1.05亿亩、2030年累计建成12亿亩并改造提升2.8亿亩高标准农田;到2035年,全国高标准农田保有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第二,《规划》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明确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田(田块整治)、土(土壤改良)、水(灌溉与排水)、路(田间道路)、林(农田防护和生态环保)、电(农田输配电)、技(科技服务)、管(管理利用)这样8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集水、土、气、生态条件于一体,统筹协调的系统工程。要求加快构建科学统一、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同时,综合考虑建设成本、物价波动、政府投入能力和多元筹资渠道等因素,逐步提高亩均投入水平,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资一般应逐步达到3000元左右。

第三,《规划》紧盯粮食生产首要目标,优化了建设分区,明确了分区域建设重点,要求科学设计建设内容,加强项目精细化管理,严格执行相关建设标准和规范,开展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评价,提高建设质量。规范项目竣工验收,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实现项目长久持续发挥效益。同时,《规划》还明确了实施保障措施。

第四,《规划》注重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与上一轮2011年—2020年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相比,具有3个突出特点。一是更加突出产能保障。立足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两区”(即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集中力量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形成一批“一季亩均千斤、两季亩均吨粮”的口粮田,进一步筑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二是更加突出质量要求。坚持新增建设与改造提升并重、建设数量和建成质量并重、工程建设与建后管护并重,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相协调(即“三并重一协调”),合理安排已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形成更高层次、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三是更加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针对不同区域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障碍因素,分类指导,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分成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西南区、西北区、青藏区等七个区域,因地制宜提出各分区建设重点和分省建设目标任务。

下一步,将按照《规划》部署要求,积极会同地方和相关部门切实抓好《规划》实施工作,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实现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高水平利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奠定坚实基础。

稳住粮食安全这个压舱石

记者:此次《规划》明确提出,到2030年建设12亿亩高标准农田,这对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意味着什么?

张桃林:第一方面,为什么要建设高标准农田,也就是说我们怎么认识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可以说,我们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的关键举措。为此,我们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全社会库存充裕,尤其是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经受住了大考,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谓“功不可没”。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粮食仍处于而且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特别是消费结构、营养水平的提升,我国粮食需求都还将保持刚性增长的态势。再加上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我国在粮食安全方面一刻也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要不断巩固和提升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目前,从全国来看,我们的国情就是人多地少水缺,而且耕地的质量总体还不高,中下等质量的耕地占到70%左右,后备资源不足。加上光温、水土时空分配不均,还有利用不合理等问题,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减灾能力还不强。所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粮食稳产保供既要保数量,还要保多样、保质量、保生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还是相当艰巨的,或者说更加艰巨。为此,稳住粮食安全这个压舱石,既要确保耕地的数量,还要不断提升耕地质量以及整个农田的综合产能。高标准农田是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巩固和提升粮食安全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和紧迫任务。“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迫切需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进一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第二方面,高标准农田建设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和标准、建设的主要内容。《规划》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就是要通过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排沟渠和田间道路配套等综合措施,不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集中力量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这里面既有软件部分,也有硬件部分。从近些年的实际情况看,高标准农田建成以后,能够显著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建成后项目区粮食产能平均能够提高10%-20%。《规划》提出,到203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2亿亩、改造提升2.8亿亩。如果按1亩1000斤产量来计算,12亿亩就能稳定1.2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这约占我们当前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的90%,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相信,《规划》实施后,将会高质量筑牢我国粮食生产基础,更加有力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到2025年建成10.75亿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

记者:“十四五”规划纲要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整体部署,明确提出建成10.75亿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请问,此次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是如何体现和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部署的?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开展哪些工作?

邱天朝: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最重要的经济安全之一,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内容。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有明确的部署。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关键举措。“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到2025年建成10.75亿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

《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是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重要专项规划之一,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系统、全面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依据和规范性要求。《规划》对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分七大区域明确了建设重点。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国家发改委按照“十四五”规划纲要部署,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实施,以及国土空间规划、水利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加强统筹衔接平衡,特别是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区域布局方面,提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强调“两个优先”,即集中力量在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优先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将现有或规划建设的大中型灌区范围之内的有效灌溉面积建成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规划》

进一步明确,到2025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75亿亩,并改造提升1.05亿亩已建的高标准农田。这些目标任务包括《规划》中高效节水灌溉的发展建设任务,与“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部署要求是一致的,是完全衔接的。

为推进《规划》实施,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完善规划体系。会同农业农村部加快推进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体系,做好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平衡,把规划任务落实落地,促进灌区骨干工程改造建设与田间工程实施相协同,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与全国农业生产的布局相符合,为打造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造基础条件。

二是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在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上,持续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大中型灌区等的支持力度,加强投资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管,推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2021年,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国家发展改革委较大幅度增加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力度,已经安排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220亿元,支持建设高标准农田和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这个投资规模与比2020年的165亿元增长了33%。

三是推动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比如,新建高标准农田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具体投资标准的确定,不同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资标准,拓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渠道,完善工程建设机制、建后管护机制等方面。要总结和推广各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多渠道多方式筹措建设资金的好经验、好做法,引导有条件的地方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确保建一块、成一块。与此同时,持续加强大型灌区建设与现代化改造,推动建立设施完善、用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灌区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体系,形成夯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础的合力。



0
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