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下)袁隆平:一稻济天下
2021年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袁隆平曾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个禾下乘凉梦,还有一个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出身名门,家学渊源
据公开资料,袁隆平1930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出生,接生他的人是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院士林巧稚。
袁隆平的母亲华静出身于富庶之家,是扬州的大户人家,华静从小就在外国人开办的学校里读书,后来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父亲袁兴烈更是毕业于着名的东南大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袁隆平的父亲也弃笔从戎投身革命。战乱年代,让袁隆平对民众的疾苦有了深刻的体会。他看到了中国的农业发展落后,看到无数人被饿死,所以那时起他就励志要扎根农业,让人民不再饱受饥饿之苦。
1949年,袁隆平考取了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农作物专业。当时,对袁隆平的这一决定,父母是有不同意见的。父亲想让他学习理工类,而母亲则觉得学习农业会很辛苦,也不同意。但最终还是母亲率先放下执念,选择尊重袁隆平的想法。
毕业后的袁隆平进入湖南安江农校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从事农作物杂交的科研项目。袁隆平22岁毕业,直到30多岁都一直投身于科学研究,按理说他这个年纪孩子都应该打酱油了,可袁隆平却连一场恋爱都没谈过。不过一切都冥冥之中自有安排,1963年,33岁的袁隆平结识了25岁的学生邓则,二人虽然年龄差距较大,但是真爱不容错过。1964年农历正月初五,黔阳地区举行职工篮球比赛,邓则是黔阳县女队的队员。因天下大雪,县城没有室内球场,就选择安江农校礼堂作为比赛场地。充当“红娘”的老师们认为这是“天作之合”,要他俩抓紧把喜事办了。正月初十,正巧是星期六,安江农校举行了一场简朴而热闹的婚礼。新娘就穿着那套火红的比赛球衣,喜气洋洋。成家后,简陋的宿舍焕发了生机。探索的路上找到了知心伴侣,袁隆平向世界难题冲刺的信心更足了。“袁先生”也成了以后几十年邓则对丈夫的称呼。
差点成为飞行员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很多爱国青年纷纷选择报名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年轻的袁隆平也准备参军,并想要成为飞行员。当时,空军从西南农学院的800多名学生中选拔飞行员,其中仅有8名合格,而袁隆平刚好被选上了。若是按照正常的历史进程,袁隆平可能会成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从而走向战场。
不过历史却和他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当时由于战事缓和,再加上国家考虑到在校大学生参加国家经济建设更重要,因此这一批通过的大学生全部退回,袁隆平最终回到大学继续学习深造。
没有当上空军飞行员的袁隆平,也曾是我国的游泳健将。年少时期的袁隆平,曾在西南地区运动会上获得了川东游泳比赛第一名,并代表川东区前往成都参赛。然而由于成都小吃味道非常好吃,袁隆平在赛事当天吃坏了肚子,影响了比赛发挥,最终遗憾取得了第四名的成绩,而前三名都进入了国家队。
就这样,国家少了一名优秀的飞行员、一名游泳健将,但多了一位伟大的农业科学家。
一稻济天下 禾下乘凉梦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他推论该水稻为天然杂交水稻。随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尝试产生杂交品种。
1961年春天,袁隆平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创业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1960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植株,是天然杂交稻。
1964年7月,袁隆平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
袁隆平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耗时9年,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从1976年到1987年,我国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多万人。袁隆平将毕生精力用在了水稻育种事业上,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为了培育出高产的水稻,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田间劳作,每天早上露水还没消的时候他就出发了,拿上两个馒头,一个水壶,在地里一呆就是一天。六七月份,是一年之中最为燥热的时候,但也是水稻花开得最茂盛的时候,袁隆平抓住这个机会进行研究。他赤着脚走在稻田里,头顶着烈日,一株一株地观察,每天要看上千上万株的稻穗。
2001年以来,袁隆平指导选育第二代超级杂交稻,并于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第二期超级稻目标。第二期超级杂交稻于2006年开始推广,2011年种植面积达800万亩,在大面积生产上比第一期超级稻高50公斤/亩以上。袁隆平仍不满足,进一步提出了将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结合,攻关第三期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每亩900公斤目标,经过努力,2011、2012年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攻关百亩示范分别达亩产926.6公斤、917.7公斤,标志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实现。2013年,启动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攻关。2013年9月29日,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在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牛形村实现百亩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创世界纪录。2016年7月,在广东兴宁,实现双季超级稻年亩产1537.78公斤,创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2018年5月22日,位于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的有机覆膜直播试验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测得亩产1065.3公斤,创下海南省水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
2019年7月,袁隆平在接受央视《面对面》访谈时说,现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耕地没有了,但是我们国家有前提,有十几亿亩的盐碱地,其中能够种水稻的盐碱地将近2亿亩。如果海水稻研究成功了,给国家至少增加1亿亩耕地,我们按最低产量算,亩产300公斤,1亿亩就是300亿公斤,300亿公斤是个什么概念,相当于湖南省全年粮食总产量,多养活1亿人口,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工程,我们尽力地冲刺。
沉甸甸的稻穗述说着他的梦想和执着。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20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曾高度评价他说:“袁隆平先生之所以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是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世界的骄傲,他造福的是全人类”。
当袁隆平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禾下乘凉梦是他毕生的追求,他希望看到水稻长得比高粱高,水稻的稻穗像扫帚那么茂盛,结出的果实比花生粒还要大。人们在这沉甸甸的稻穗底下闲聊乘凉,为了这个目标,他花费了自己的大半生。临近90岁时,仍每天去试验田“打卡”。他说,要再完成两个目标,才能放心退休,第一要做到杂交水稻大面积示范亩产1200公斤,第二是耐盐碱的海水稻培育,将沧海变为桑田。
国士无双,送别袁老!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