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工业》主办

中国食品新闻网

2021-03(下)零添加泛滥 恐慌式营销作祟

2021-04-21 10:13:19来源: 《中国食品工业》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品质有了更高要求。为迎合这种需求,在食品包装上标注“零添加”已成风潮,甚至有泛滥之势,试图以此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青睐。

然而,一篇学术论文却让所谓的“零添加”站在了风口浪尖。

近日,西班牙维戈大学、香港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的三位教授在eFOOD上共同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该研究应用了碳稳定同位素比质谱技术,对市售的不同品牌13种“零添加”谷氨酸酱油进行检测,4种千禾品牌零添加酱油疑似添加外源谷氨酸而未标注。

“零添加”一直存在争议

所谓“零添加”酱油,就是不添加味精、食品添加剂(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除外),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酱油。国内众多调味品企业都推出各自的“零添加”产品,比如李锦记醇味鲜零添加酱油、海天零添加头道酱油、千禾御藏本酿380天酱油等。

“零添加”酱油产品虽多,但目前并无一个国家标准对“零添加”酱油进行规范,这也让酱油“零添加”一直存在争议。

不止是酱油,目前市面上在售的多款食品均宣称“零添加”“不添加”。而关于“添加”或是“不添加”,其实早在几年前,行业内就已经形成了旗帜鲜明的两个阵营。

2019年4月,首届中国反食品添加剂联盟大会在京举办,该论坛的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为了国人的健康,食品行业应杜绝食品添加剂——“没有添加就没有伤害,让我们一起携手加入‘反添联盟’,为健康中国梦摇旗呐喊,振臂高呼”。

“反添联盟”的声明引发了轩然大波,多位业界专家对“反添联盟”表示质疑。

在2019年4月19日的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上,担任大会主持人的饶平凡教授指出,“中国反食品添加剂联盟”是在中国香港注册的一个组织,在中国内地的活动涉及违规。这一主办单位的身份不明,法律地位不明。

饶平凡表示,反食品添加剂是反科学的,有违于科学精神及世界食品工业的现实。

在我国,关于食品添加剂的误区由来已久。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曾多次指出,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历史悠久,如果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和现代美好生活,人们“舌尖上的美味”也会失色不少。合理使用添加剂是有益无害的,它使食品更丰富、更安全。滥用食品添加剂是人的过错,不是食品添加剂的错。国家要禁止的,是滥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法添加物。

食品专家指出,食品添加剂在中国被妖魔化了。一些食品企业一方面享受食品添加剂给食品生产、储存、销售、食用带来的好处,一方面刻意抹黑食品添加剂,以“零添加”误导消费者。

目前,世界各国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总数已达14000种以上,其中直接使用的约4000种,间接使用的约10000种,常用的约600种。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的规定,食品添加剂已经过风险评估,可放心使用,但必须按照标准规范使用,滥用、超范围以及超限量使用均不允许。

“零添加”是营销噱头

目前,“零添加”标注在包装食品中并不少见。宣称“零添加”“不添加”或暗示食品添加剂有害,已成不少新兴品牌的营销手法。

按照《食品安全法》的定义,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并非不能用,而是不能滥用,不能超量、超范围使用,只要使用适量且合法,就不会给消费者健康带来危害。顺应消费需求追求“零添加”值得肯定,但刻意制造恐慌,将食品添加剂“妖魔化”必须遏制。

随着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宣称、推广“零添加”,所谓的恐慌式营销也开始掺杂其中,比如,某婴儿食品将“添加剂,我不爱”作为卖点,并称“符合婴辅标准(婴幼儿辅食国家标准)的产品也不一定好”。这种“恐慌式营销”将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剂混为一谈,助推了食品添加剂的“妖魔化”,也间接制造了市场混乱。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副教授李健表示,目前在食品领域,对“无添加”“0添加”之类的概念并没有准确界定,“零添加”的说法并不科学,这种说辞更多是一种营销的说法,也容易误导消费者。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常委钟凯认为,食品中有些是根本就不需要添加剂的,比如可以说水是“0碳水、0卡路里、0糖、0咖啡因、无色素、无香精、无添加、无麸质、非转基因、无增稠剂、无乳化剂、无酸度调节剂、无凝固剂、无抗氧化剂……有些则是由其他物质来代替。比如酸奶标称的“纯天然、无高果糖浆、无阿斯巴甜、无三氯蔗糖、无甜叶菊、无明胶、无人工色素、无防腐剂”,可能是因为添加了花蜜,不需要加高果糖浆;添了果胶,所以不需要加明胶;白色的酸奶不需要加色素;酸奶中其他微生物基本上没法生长,不需要防腐剂;加了那么多花蜜,所以无需再加甜味剂。

业内人士表示,“零添加”更多只是企业营销的概念,“零添加”的产品并不一定就更好或更健康,我国目前也不提倡产品在包装上标注“零添加”。在食品科学领域的学者们看来,强调“零添加”,不仅会“妖魔化”食品添加剂,很多时候也往往是利用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哗众取宠的语言暗示,会妨碍市场正当竞争秩序的运行。该业内人士还指出,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只要在合理合法合规的范围内,不但不会对健康或营养带来不利的影响,相反在丰富口感、提升工艺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目前市场上“零添加”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标注不规范甚至虚假,宣传也不透明,一些假的“零添加”产品大行其道,让消费者没有知情权,无法自主的选择,这也正是国家相关部门今后大力整改的地方。

胡乱标注“零添加”不仅违背客观事实,而且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和欺骗。据相关报道,“零添加”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允许添加而不添加,在工业化生产时代,经过加工的预包装食品几乎找不到不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宣称“零添加”多半是忽悠消费者;另一种是未添加非法添加剂(如三聚氰胺、一滴香、肉中宝等),这种情况下宣称“零添加”纯粹是一种噱头而已,非法添加剂本就不应该出现在食品里。

对“零添加”、“无添加”标签加强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在对“零添加”“无添加”这类标签加强管理。2020年7月27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称,对《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在原有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哪些内容需要在食品标识上出现,哪些不得标注。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征求意见稿》鼓励食品生产者在食品标识上标注低油、低盐、低糖或者无糖的提示语,不得标注对于食品中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物质。

据媒体报道,所谓“零添加”,在乳制品领域表现得十分显著。几乎所有的酸奶品牌,包括君乐宝、简爱、乐纯、新希望、光明等都出过“零添加”“0添加蔗糖”等系列产品。许多酸奶、乳酸菌饮品以及植物奶,产品包装整体使用了大片的白色,“无添加”成为其最大的卖点。比如伊利的植选植物奶,瓶身正面上写着“无加入蔗糖”;新希望的天香原态酪乳,包装正面则标注“拒绝添加香精色素增稠剂”;君乐宝的简醇风味酸牛奶,透明的瓶身上大大标注着“0添加蔗糖”“简单从零开始”;君乐宝的每日活菌,瓶身上也标称“0添加蔗糖”。

在食用油方面,如何标识,如何判明转基因还是非转基因,也是广大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其实,早在2018年7月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就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食用植物油标识管理的公告》,称转基因食用植物油应当按照规定在标签、说明书上显著标示。对我国未批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且未批准在国内商业化种植,市场上并不存在该种转基因作物及其加工品的,食用植物油标签、说明书不得标注“非转基因”字样。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姜韬表示,这主要是为了规范食品生产企业商家的市场行为,纠正市场上食用油标识乱象。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新规,更多是从行业公平竞争的角度制定的,”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品牌固然想要进行差异化竞争,但打擦边球、商业噱头的方式并不可取,还是要把选择权和甄别权交给消费者自己。”


文 / 本刊记者 钟石新

0
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