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农商银行登陆A股 借势资本市场焕新普惠金融软实力
当我们把观察的视角从华灯璀璨的浦江两岸扩展到街巷社区,很容易从千千万万活跃在这个城市每个角落的个体身上,真切感受到这份“软实力”,而这恰是共鸣的源泉。当我们再沿着时间的灰线,把目光投向过往,又能发现这份“软实力”早已渗入无数个体的肌理血脉。
2021年8月19日,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农商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股票简称:沪农商行,股票代码:601825),成为上海地区第三家登陆A股市场的法人银行。自2019年上市流程启动,资本市场就密切关注这家带有“上海”和“普惠”烙印的区域性商业银行,从技术角度,投资人看中了一只股票的投资回报,而放大到更宏观的视野,市场看重的也许是这家浓缩着上海“软实力”的企业,在国家政策导向和城市更新发展的布局下,蕴含的巨大成长空间。
诚善务实,根植上海相伴成长
上海农商银行是在上海农信基础上改制成立的,而上海农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据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第一家农信社于1949年冬在真如地区诞生,根植下红色农信的种子,此后一路陪伴和支持城市发展。
白手起家,是上海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力对上世纪50年代初农信社特征的总结,“农村闲置的房子就是办公场所,房间里放一张八仙桌、两把旧椅子和一盏煤油灯,连算盘也是自带的”。农业生产恢复带来的资金融通需求,推动着农信事业快速发展,1956年前后,上海地区已是“乡乡都有农信社,户户能办存贷款”的格局。
到了70年代,被称作“农金员”的农信社员工骑车穿梭于各乡镇,吸收存款的同时提供信贷支持,是上海郊区常见的场景。一个合格的农金员,必须脚勤、嘴勤、手勤,用当时的话说是“走田头、踏棚头、数只头”,也就是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种植大棚和养殖圈塘,了解清楚农作物面积、牲畜数量,与农户打成一片,多问多记。“这些农金员是上海农村经济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徐力表示。
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80年代,农信社的信贷内容已经从种子、化肥、拖拉机,拓展到支持企业生产和流通。环城乡是上海青浦有名的“白鸭之乡”,在信用社“一条龙贷款服务方案”的支持下,环城禽牧联合公司不仅顺利开张,产品也快速打开销路。在养鸭经济带动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仅环城乡就出现了上百个“万元户”,上世纪80年代曾在青浦环城信用社任职的负责人回忆。
顺应经济社会发展,90年代中后期,国家开始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2001年3月,上海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成立,四年后,2005年8月25日,上海农商银行成立,成为全国首家在农信基础上改制成立的省级股份制商业银行。
丰饶共生,普惠金融夯实差异优势
2019年,上海农商银行在2020年-2022年战略规划中,明确了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普惠金融助力百姓美好生活”的企业使命,以及“坚守普惠金融”的核心战略一经发布,便在行内获得共识。在金融机构林立、市场竞争激烈的上海地区,下沉服务重心、探索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业务模式,是上海农商银行的必然选择。“普惠金融,回答了我们的基本路线问题”,徐力表示。
多年来,上海农商银行走的是一条坚持服务“三农”、支持乡村振兴之路。始终高举“农”字招牌,依托上海区域近360个网点,实现了对上海郊区100多个乡镇1570余个行政村的金融服务全覆盖,切实做到了“网点到镇、服务进村”。服务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大力支持科技兴农和绿色农业项目,打造以农业产业链为主体的特色农业金融服务模式,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农村融资和金融服务环境。截至2020年末,涉农贷款余额609.32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同业前列。同时,在三省三市设立了35家村镇银行,坚持“定位向下、服务向细”,积极服务脱贫攻坚。
多年来,上海农商银行走的是一条坚持创新驱动、为中国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金融力量之路。以“科创更前、科技更全”为目标,致力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2018-2020年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210.03亿元、256.16亿元、353.77亿元,连续四年荣获上海银行业科技金融服务奖。推出面向高新技术企业信用贷款产品,成为上海市首家“高企贷”服务方案产品化银行;发放本市首笔双创企业“创翼贷”,推出“临床贷”业务金融服务方案;制订、升级贯穿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鑫动能”专属金融服务方案。目前培育库入库企业已近450户,授信额度超430亿元,其中信用贷款余额近40亿元。
多年来,上海农商银行走的是一条坚持党建引领、创新赋能社会治理之路。探索出了自然赋能、经营下沉、服务嵌入、功能输出、平台引领和生态共建六种模式。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志愿者服务、工会卡、早餐工程等方面为老百姓提供贴心金融服务。上海农商银行自觉将金融科技作为银行转型发展、赋能社会治理的核心驱动力,以更开放的视野和共赢的心态,加强信息科技等技术手段的创新应用,协同多方参与主体,共同构建良好的社会生态系统。通过赋能社会治理,实现“普惠金融助力百姓美好生活”的使命。
因时而动,区位优势加持投资价值
区位是区域性商业银行最核心的竞争力。上海农商银行的上市之所以备受市场关注,除了其自身良好的经营管理外,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也是市场无法忽略的因素。
在2021年3月最新一期的全球金融指数中,上海继续保持国际金融中心前三的位置。得益于国家大力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积极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上海市推进“五个新城”和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等政策红利,上海农商银行的区位优势不言而喻。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该行资产规模达10,995.82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4.03%;吸收存款8,117.01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6.30%;发放贷款和垫款净额为5,556.16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8.94%;营业收入120.21亿元、净利润52.97亿元,较2020年同期分别增长6.79%和16.52%。该行资本充足率14.28%,一级资本充足率12.05%,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2.02%,均高于中国银保监会规定的资本要求,资本充足水平持续良好,保持较强风险抵补能力。
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能力之一,上海农商银行在此方面的表现颇为抢眼。2020年末,上海农商银行不良贷款率0.99%、贷款拨备覆盖率419.17%,在目前A股已上市的9家农商行中处于第一梯队,即便是与所有上市银行相比,也属“优等生”之列。
鉴于良好的综合表现,标普信评(中国)2021年3月发布评级报告,维持对上海农商银行的主体信用等级AAspc-,展望稳定。在英国《银行家》杂志2021年6月底公布的“2021年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中,上海农商银行位列全球银行业第149位,较上年上升4位,位居国内农商行前列。
市场则用投资偏好对上海农商银行给予评分。根据该行相关公告显示,该行网上有效申购户数近1,697万、有效申购股数超四千亿,均创行业新高。同时,全国社保基金申购积极,共有45家社保基金组合进行了申购,而公募基金、养老金和社保基金(A类)配售比例占比最高,达55.33%,投资热情较高。
继往开来,普惠为基服务千行百业
2021年是建党百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上海农商银行于8月19日正式成为上市公众银行,也就此踏上新的征程。对于未来,上海农商银行已然有了明确的目标与方向,那就是在普惠金融的基础上实现多维赋能。
以普惠金融+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金融服务转型升级,继续保持三农金融服务区域市场领先地位,持续打造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支农主力军特色品牌。以农业数字化转型为抓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生物识别等前沿科技与应用场景的紧密融合,构建基于农业产业链的金融生态场景,将“三农”服务触角伸至全国,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以普惠金融+科创及小微企业,发挥“鑫动能2.0”战略新兴客户培育计划的优势,从更精准匹配产品、更专业辅导培育等多个维度进一步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培育力度,打造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形成“一鑫四翼”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在实现对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覆盖的基础上,将服务触角进一步延展至更早期的初创阶段科创企业,同时将服务辐射范围覆盖至长三角区域客户。
以普惠金融+社区百姓,全面优化管理、流程、产品设计、风险控制和客户服务,在用卡权益、财富管理、生活服务等不同场景下持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完善产品体系,不断提升客户体验。
以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向着“长三角区域最具绿色底色的银行”前进,通过构建、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探索新型金融科技在绿色低碳领域的作用、打造绿色金融助力社会治理、助力新能源转型的模式,助力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金融如水,善泽一方。从信用社到现代商业银行,70多年来,农信事业始终深耕上海,参与人民城市建设的壮丽华章,见证生活蒸蒸日上,守护灯火璀璨长空。以传承敬过往,以进取见未来。站在上市的全新起点上,上海农商银行的使命历久弥坚。
徐力表示,上海农商银行将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把助力百姓美好生活的实现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普惠金融赋能社会治理的正确方向,继续投身人民城市建设,坚持金融向善,胸怀服务社会民生的星辰大海,坚持金融向实,肩负落实重大战略的使命担当,坚持金融向阳,厚植推进绿色发展的本底根基,在解决社会难点和痛点问题中寻找新机遇、拓展新市场、构建新生态,促进社会公平和进步,实现银行商业价值和社会功能的有机统一。
(责编:霍海斌)
免责声明:中国食品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风险与责任。 网站转载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有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