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工业》主办

中国食品新闻网

数字经济将开启哪些“新赛道”?——展望数字化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04-24 14:50:30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 李函林

  从助力防疫抗疫的硬核科技到便利复工复课的“云办公”“云教育”,从协助中小企业抵御风险到赋能现代化城市管理……尽管今年一季度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冲击明显,但在此次疫情“大考”中,数字经济发挥了宏观经济稳定器作用。

  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实体经济加速数字化转型升级,虚拟经济促进与产业融合释放生产力,展示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

  “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数字化生产保障传统制造发力

  不停挥舞机械手全自动精准作业的智能化机器人,一辆接一辆的CR-V在总装车辆下线处缓缓驶出……智慧柔性的工厂总装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行着。4月上旬以来,作为湖北省规模最大的单体工业企业,位于武汉的东风本田生产线基地已全面复产,恢复了往日景象。

  从3月11日复产第一天产量百余辆,到4月6日起满产3000多辆,平均50秒就能下线一辆整车,产能已完全恢复到疫前的正常水平,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郑纯楷介绍说。

3月24日,工人在东风乘用车公司工厂总装车间的流水线上生产作业。新华社记者 肖艺久 摄

  “得益于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生产,工厂的复工进度和生产效率要远远好于传统工厂,产能得以迅速恢复。”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第三工厂厂长曾幼明说。

  疫情让不少制造企业面临来自成本、供应链、订单等压力,但在制造业一线,以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为支撑的数字化智能制造,优化供应链,赶进度抓生产,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有力地经受住了疫情冲击。

  “我们利用智能技术积极化解影响,最大限度提高交付能力和产品可靠性。一方面,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异常和隐患,从而降低操作失误率和生产风险。另一方面,健全的供应链保障体系,柔性、集约化的自动生产线,可实现全车系订单式生产,有效为工厂排产,进而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减少整车、零部件库存。”曾幼明说。

  向数字化要动力,企业在在“云”上寻机。目前,东风本田通过开展数字化营销打通看车、试驾、购车等线上环节,“线上展厅”“直播购车”等新销售模式备受消费者欢迎。疫情倒逼车企提升AR/VR等虚实交融的视频技术,消费者在看清车辆布局的同时,提升试乘试驾的沉浸式模拟体验感。

  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变,是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企业复工复产的生动写照。不仅是汽车制造业,关乎国计民生的食品加工业等大批传统产业工厂都在悄然蜕变,面对疫情冲击,“韧性”调整运营。

  走进蒙牛智慧牧场,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统奶牛场精准饲喂、疾病监测、育种管理等各项环节。智能监测生长周期,自动投喂营养搭配的饲料,摄像头结合AI算法进行体况评分,智能项圈分析奶牛运动步数……800多个牧场的100万头奶牛都有了“云管家”、“云医生”,准确预测牧场的产量,为奶源的安全提供了更加科学健康的保障。

  “一盒牛奶背后有170兆字节的数据。”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说,从奶牛饲养到牛奶生产全流程采取智能制造模式,摆脱传统人力手工对产能和效率的束缚,确保企业生产运营不会轻易受到疫情、事故、人员变动的影响,并最大限度地保证灵活性和准确率。

  在大数据技术助力下,精准地洞察消费需求以指导生产,从而以消费升级带动供给升级、制造升级。卢敏放认为,疫情之下,与营养健康相关的产品将受到消费者青睐和追捧,这为企业带来新的机遇。

  “蒙牛把数字化作为重要的‘战疫武器’,探索全渠道新零售模式变革。今年2至3月,蒙牛电商业务实现了整体200%增长,O2O业务实现了400%的增长,为公司下一步整体迈入数字化企业打下了良好基础。”卢敏放说。

  传统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能够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化解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增强中国经济的“免疫力”。“在疫情冲击之下,率先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制造企业能够增强自身业务的抗风险能力,有利于快速实现复工复产,提高生产效率,迅速恢复产能,”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说。

  稳就业、强民生——数字产业化筑牢经济坚实基础

  相关数据显示,疫情期间,京东生鲜从除夕至初九销售同比增长215%;企业组织在钉钉上发起在线会议的数量,单日突破2000万场、超1亿人次;青岛通过5G网络和云视讯系统,完成12个重点项目“网上签约”……足不出户就能工作消费两不误。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网上会议、线上交易、在线教育等促进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9%。3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智能手表、3D打印设备、服务器、半导体分立器件等电子类产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从系列数据可看出,在疫情挑战下,以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动能呈现逆势而上、激流勇进的韧劲。正是这种韧劲,为中国经济注入更强动力。

  “数字经济发挥其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的优势,以其强大的协调能力和通达能力,打破了经济活动的空间限制,推动了疫情期间消费持续保有增长的态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字经济研究部工程师郑安琪说。

  疫情带动了多家生鲜电商顺势突围。美菜网是一家餐饮企业供应链服务商,1月底,美菜把客户从餐饮企业拓展到个人消费者。创始人兼CEO刘传军说,2月初一周时间内新用户增长了4倍,订单“爆单”近5倍。

  “我们将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同食品供应链深度融合,需求端通过电商平台定制化订单采购农产品,农民根据订单需求生产规模化,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采买成本和决策风险。同时,大数据分析出消费者需求、口味、趋势,及时预订相应食材。”刘传军说。

  互联网新技术实现了上游农业和下游餐饮业进行改造,为农民增收、为餐厅增效,让数字经济新动能充分释放。

在湖北省武汉市,外卖代购小哥(左)在超市为顾客选购商品。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疫情之下,互联网数字平台发展开启了“加速键”。在实现线上销量翻倍增长的同时,也在吸纳就业中发挥积极作用。

  随着无接触服务需求增加,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总裁王磊说,疫情期间,仅武汉地区饿了么商超的订单量增长近10倍。商超订单呈现爆发式增长,一边是巨大的消费需求,一边是人手运力不足的的难题十分凸显。

  饿了么相关负责人表示,平台招募了数10万名骑手,同时推出共享平台创造灵活就业,因疫情期间赋闲在家的员工可“共享”到人员紧缺的外送行业,这种“共享”模式促使企业在用工思维上进行根本性转变。此外,也催生出人工智能训练师、菜品流程构架师、网约配送员等新职业。

  在线购物的蓬勃发展,促使数字化生活服务平台创造更多的就业增量,成为带动就业的新引擎。“数字经济领域已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同时数字化‘新基建’也成为了促消费、强民生的新通路。”饿了么相关负责人说。

  就业是民生之本。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宏观政策“六稳”的基础上首提“六保”目标,保居民就业居于“六保”首位,这也是六稳与六保的唯一交集,更加凸显了在疫情冲击下做好保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此次疫情凸显了互联网平台的作用,不但加速了中国服务业的全面数字化,也用新业态创造了大量的灵活就业岗位,成为中国稳就业、灵活就业的新引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吕鹏说。

  加速市场需求释放 新基建勾勒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蓬勃发展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强烈地释放出了“必须加快构建数字经济新业态”的信号,催生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过去两个多月,网络会议平台卡顿、部分贫穷地区网络基础设施落后导致学生无法正常上网课、一些居民无法在线就医问诊等情况,对数字行业的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压力测试。着眼于当前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加快新基建发展越发重要紧迫。

  新发展面临新挑战,新机遇期待新作为。从中央到地方,频频出台支持举措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热词。

4月8日,工作人员在长沙市天心区进行5G基站施工。新华社发(陈振海摄)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司长伍浩说,这次疫情让全社会对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与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巨大效益认识更深。“未来一段时期,数字经济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步伐将大大加快”。

  研究表明,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增长0.5%至0.62%。作为新基建之首的5G网络建设,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预测,预计到2025年我国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2020至2025年,我国5G商用直接带动的经济总产出达10.6万亿元。

  新基建与数字技术发展紧密相连,是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新基建”的政策驱动将刺激数字经济规模的增长,而数字经济会进一步衍生新的市场需求。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王强认为,5G网络、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未来将成为经济动能转换的重要动力。

  不少受访企业表示,新基建是产业升级革命的引导力量,他们对这一未来图景充满期待。

  一端连着巨大的投资与需求,另一端连着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从短期来看,数字技术在医疗服务、科研攻关、在线教育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的消费习惯会延续下去,形成对新基建的强烈需求。从长远来看,新基建将驱动更多新需求、创造更多新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数字动力”,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时,“新基建”技术创新性强、发展变化快,面临更大的市场不确定性,需要更敏锐地感知市场需求、更主动地顺应市场变化。专家认为,各地要立足市场需求和发展实际进行周密规划和科学论证,更要根据财力和债务的承受情况有序推进,避免“一窝蜂”“一阵风”,防止造成新的产能过剩和风险隐患。

免责声明:中国食品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风险与责任。 网站转载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有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0
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