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工业》主办

中国食品新闻网

中国食品行业 月度十大新闻(2023年3月)

2023-04-28 11:16:29来源: 中国食品报

1、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强调 正确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6日下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要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方针政策,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点评: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经济大胆发展

我国的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民营企业在经济增长、稳定就业、促进增收、保障民生等方面贡献巨大,已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但也要看到,近年来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深刻复杂变化影响,民营经济发展也遇到市场需求不足、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融资难融资贵、转型升级压力大等现实问题,面对生产经营困难,一些民营企业对未来发展预期偏弱、信心不足。对此,要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落到实处,各相关部门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排忧解难,让他们放开手脚,轻装上阵,专心致志搞发展。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关于“两个毫不动摇”“两个健康”的方针政策,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大胆发展。

2、《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文章指出,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切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必须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摆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位置。

点评: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做好“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农业强,首要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做到产能提升、结构优化、韧性增强、收益保障、责任压实。要统筹部署、协同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要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跃升。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3、《习近平关于国家粮食安全论述摘编》出版发行

据新华社3月27日消息,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关于国家粮食安全论述摘编》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论述摘编》分8个专题,共计240段论述,摘自习近平同志2012年12月15日至2022年12月23日期间的报告、讲话、演讲、谈话、贺信、指示、批示等80多篇重要文献。其中部分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点评:努力构建粮食安全新发展格局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不断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十四亿多人的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习近平同志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中消协发布调查报告:八成消费者反对过度包装

3月28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商品过度包装问题研究和消费者感知调查报告》。报告显示,80.7%的消费者反对过度包装;在遇到过度包装商品并选择维权的消费者中,69.5%的消费者表示对维权结果满意;51.4%的消费者感知商品过度包装问题较多。在消费者印象中,疑似过度包装问题商品更多集中在大型商超和品牌电商等渠道,月饼、保健品、包装茶等疑似过度包装问题比例更高。

在商品过度包装现状方面,34.3%的消费者认为买到过疑似过度包装商品,在认为买到过疑似过度包装商品的消费者中,有71.3%感觉受到欺骗,说明过度包装存在欺骗性,误导消费行为,严重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有43.5%表示“知道是过度包装,但没有选择余地仍然选择购买”,说明过度包装让消费者被迫支付了不必要的包装成本,一定意义上侵害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点评:为过度包装按下“刹车键”

对于生产商和经营者来说,商品同质化导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茶叶、月饼、粽子等,与其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提升质量、研发新口味,还不如在包装上下功夫来得“性价比高”。当然,一部分消费者对于月饼、粽子等传统时令商品的包装也确实有需求,比较注重仪式感。

过度包装问题由来已久,治理起来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标本兼治,有关部门除了要进一步细化判定过度包装,让消费者从肉眼或者感官上就能判别,方便监管之外,也要鼓励企业对于包装进行创新,推行更加环保、便捷的包装方式,增加产品包装的设计感、体验感,而不是复杂程度。比如茶叶,可以在外包装上留有透明窗口,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茶叶品质,更放心地购买。从长远角度来说,提供包装者的责任不仅在生产过程之中,而且要延伸到废弃后的回收和处置上。

遏制过度包装,使得安全实用、绿色节约的包装理念成为生产和经营者的自觉行为,进一步促进市场规范,这样才能让消费者更加满意。

5、市场监管总局:2022年消费者投诉举报呈现十大特点

据市场监管总局3月14日消息,2022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全国12315平台、电话、传真、窗口等渠道共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和咨询2940.77万件,同比增长23.5%。其中,投诉1310.38万件,举报472.23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5.19亿元,有力保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2022年消费者投诉举报主要呈现消费投诉加速集聚、不发货不退款等售后问题更加突出、新消费热点不断涌现等十大特点。

点评:强化监管,杜绝侵权问题“野蛮生长”

“新消费”、平台经济等领域质量、售后服务、安全、广告宣传等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这些新增的消费维权难题为监管执法带来了更大挑战。1月13日召开的全国市场监管工作会议指出,2023年要切实提高常态化监管水平,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作为监管部门,需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规范市场,加强对消费领域的监管,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一方面应密切关注消费领域的全新变化,及时通过发布典型案例等方式对新经济纠纷提供合规、争议解决指引;另一方面,具体监管措施的制定也应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和前瞻性,能够合理预见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消费纠纷类型。除了制定新消费领域法规、加强执法,政府还可以建立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处理消费者的投诉和意见,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商家的合法经营。

6、最高检发布食药安全领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在第41个“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一批食品药品安全公益诉讼典型案例,以进一步推动办好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公益诉讼案件,为各级检察机关办理此类案件提供示范和指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包括浙江省海宁市检察院督促整治社区团购食品安全隐患行政公益诉讼案等10件。其中,涉及食品安全领域案件8件,药品安全领域案件2件。

点评:保障消费者权益,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此次发布的10件典型案例中,有5件是针对新业态或新问题。如浙江省海宁市检察院督促整治社区团购食品安全隐患行政公益诉讼案中,检察机关针对社区团购涉及的食品安全问题,通过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并以点带面推动行业治理,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此外,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系统思维推进诉源治理、强化协同共治集聚公益保护合力等内容在案例中均有体现。

保障消费者权益,提振消费信心,要推动权益保护协同共治,打造更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倘若消费者常常遇到各种消费堵点、痛点,就很难把消费意愿变成消费行为,对于满足个人生活需求无益、繁荣消费市场无益、助力经济发展无益。坚持消费者立场,让消费者后顾无忧、放心消费,是提振信心的关键。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消费维权社会平台作用,联合立法、司法、行政、行业等多方力量,从法律、政策、标准、舆论等多个维度,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扫除各种影响消费的障碍。合力打造更加安全放心舒心的消费环境,才更加符合广大消费者的殷切期盼,更好推动发展成果普惠共享

7、我国评选创新升级消费品九批655个

3月21日,在工信部指导下,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办的“践行三品行动 服务美好生活”创新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我国第八、第九两批共224个创新升级消费品发布。至此,我国共评选创新升级消费品九批655个。

“此次入选的创新升级消费品具有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服务绿色低碳消费、顺应智能升级趋势、适应健康养护需求等特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介绍。入选的创新升级消费品范围,由第一批试点的家电、五金、婴童用品、食品4个领域,扩大到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28个领域,涵盖吃穿住用行和文教娱乐,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点评:创新升级消费品,努力推进轻工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轻工业发展较快,在满足消费、稳定出口、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九批655个创新升级消费品涉及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28个领域,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创新成果。它们不仅科技含量高,还服务于绿色低碳、智能升级以及健康养护等,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这些创新升级消费品的推出,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消费市场的升级和发展,推动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增强我国在全球消费市场中的竞争力。值得强调的是,消费品的创新升级不仅仅需要在技术和产品方面做出突破,还应注重消费者的体验和需求,真正为人民群众提供实际的好处和价值。

8、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

3月29日,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传统优势食品产区规模不断壮大,地域覆盖范围进一步拓展,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指导意见》明确了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形成“百亿龙头、千亿集群、万亿产业”的地方特色食品发展格局,培育5个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传统优势食品产区,25个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打造一批全国知名地方特色食品品牌和地方特色小吃工业化典型案例。

点评:因地制宜促进地方特色食品走向全国

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一定程度上诠释了当地独特的饮食文化。很多地方特色饮食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蕴含着一整套与食材遴选、配料加工、菜肴烹制和美食消费相关的知识和实践,是人际交往、礼仪节庆等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传达着中国人尊崇自然、顺应时节、食治养生等思想观念和健康理念。加强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品牌培育,讲好地方特色食品的“文化故事”和“中国味道”,能够促进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深度挖掘地方特色食品的文化内涵,推动“文化赋能”,促进传统历史文化、节庆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融入地方特色食品品牌,能够有效激发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提升地方特色食品的附加值和企业的软实力。

地方特色食品往往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由于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形成了稳定的消费群体,但在全国范围知名度并不高,不利于产品的市场推广,加强品牌文化培育和宣传推广,能够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效扩大消费群体,促进地方特色食品由区域走向全国。

9、制止餐饮浪费纳入饭店业信用评价国家标准

据市场监管总局3月27日消息,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近日批准发布《饭店业信用等级评价规范》,引导广大饭店业经营主体诚信经营,扩大优质供给。该标准提出饭店企业应制定并有效运行节约资源、减少一次性塑料用品使用、制止餐饮浪费的制度,强调每年为员工提供制止浪费、垃圾分类等方面知识培训等,进一步推动饭店企业建立制止餐饮浪费长效机制,履行厉行节约社会责任,实现行业绿色转型。

《饭店业信用等级评价规范》从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出发,构建了包含综合素质、财务状况、管理水平、企业竞争、社会信用5个要素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23个二级指标、48个三级指标,确定了“三等九级”的饭店业信用等级。

点评:用信用评价压实反浪费责任

2019年,全球约有9.31亿吨食物被浪费,约占可供消费者食用的食物总量的17%。我国餐饮食物浪费严重,2021年,食物浪费总量达1.6亿吨,人均食物浪费量为93克/餐(以熟食计),浪费率为11.7%,其中商务宴请、大型聚会的浪费比例更高。

此次,相关部门把制止餐饮浪费纳入饭店业信用评价国家标准,对于增强饭店经营主体反浪费意识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信用等级是企业信誉和经营实力的硬名片,直接关系企业良好形象的塑造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当这种无形资产与反浪费成效紧密挂钩,经营者势必会在反浪费工作上更用心用力,如制定减少一次性塑料用品使用、制止餐饮浪费制度,每年为员工提供制止浪费、垃圾分类等方面知识培训等,这些措施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饭店企业建立长效机制,实现行业绿色转型。

10、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

3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新修订的《办法》共16条。《办法》规定,考核工作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坚持客观公正、奖惩分明、推动创新、注重实效的原则,突出工作重点,注重工作过程,强化责任落实;考核内容包括食品安全基础工作、年度重点工作、食品安全状况、即时性工作、加分项、减分项等6个方面;考核程序分为日常考核、年中督促、食品安全状况评价、年终自查、年终评审、综合评议、结果通报等7个步骤;考核结果分A、B、C、D四个等级,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通报各省级人民政府和兵团。

点评:用好考核,拧紧食品“安全阀”

201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明确了对省级政府的食品安全工作进行评议考核。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高度重视及有力推动下,我国食品安全状况不断好转。不过,食品安全工作点多、线长、面广,监管难度大。而随着食品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层出不穷,食品销售渠道越来越多,给监管工作带来更多挑战。

此次修订的《办法》,在全面总结近几年评议考核工作实践、充分听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意见建议基础上,细化考核内容、优化考核程序、调整评价要求、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并提出了一系列奖惩措施,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奖惩和使用、调整的重要参考,必将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形成有效约束,有力督促领导干部进一步提高认识,更加积极主动作为,严格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编辑 李闯)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内容、版权和其他相关问题,请速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0
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