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健康的中国式现代化未来路在何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不仅指出了中国在新阶段的发展目标,更进一步向外界明确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实现“伟大复兴”所要走的道路。对于食品行业而言,该如何在继续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推动食品产业健康转型,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发展模式?为此,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特邀业界权威专家,围绕“食品安全与健康的中国式现代化,未来路在何方?”分享他们对我国食品行业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食品安全问题在我国还会长期存在。食品安全不但影响大众健康,而且关系到消费者对食品供应的信心。食品安全水平必须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相适应,也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在继续倡导全民共治的方针下,需要强调运用“以风险为基础”的前沿理念,找准对健康危害最大的问题(如,食源性疾病)以及能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杠杆问题(如,食品生产企业的食物过敏原管理),向科学技术创新要解决方案。政府监管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全面迈向过程管理。科普教育应该得到更大的重视和投入,辟谣是需要的,但更要紧的是不信谣不传谣。
陈君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
我国食品工业已进入以“营养与健康”为导向的转型发展期,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实现食品工业健康转型升级。“食药同源”是我国人民在发现食物和药物的过程中总结的智慧结晶,食疗食养文化源远流长,使得“食药同源”食品在日常食补或预防和控制慢病风险方面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充分利用“食药同源”资源宝库,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营养学相结合,将传统食疗配方与现代食品工艺相结合,生产出以普通食品形态为载体、可有效降低慢病风险或调节亚健康状态的食疗食品,是对我国“食药同源”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将成为我国食品工业健康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可对实现我国食品安全与健康的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
谢明勇(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高度重视国民营养健康工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营养与健康摆在重要位置。营养是健康的基石,在全国不断推动营养健康的实践中,全社会对合理营养增强身体抵抗力重要性的认识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基本需要,营养是促进社会发展、提升人民幸福感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十四五”时期食品产业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食品行业要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之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合理膳食行动等要求,倡导健康饮食习惯,减少不健康饮食引起的疾病风险。动员包括科技界、产业界、科研院校、政府管理部门等在内的各方面力量,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努力开创国民营养健康新局面。
丁钢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
在大食物观满足人民群众对食物多样化、精细化、营养化的新需求中,食品安全是实施这一国家战略的基本保证。在由传统食物向现代食物、单一食物向多元食物的转型中,食品安全也从传统的粮食安全提升到内涵更加全面丰富的食物安全。这一过程中,新旧食品安全问题叠加的挑战更加突出,新老食品安全风险并存的危害依然存在,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特点是:食品安全形势稳中趋好,但隐患仍然存在;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加大,但漏洞没有杜绝;食品安全法制更加完善,但执行还需加强;食品科技支撑日趋增强,但挑战应对不足,因此食品安全的红线一刻也不能放松,要防患于未然,把各种新老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是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
潘迎捷(上海海洋大学原校长)
如果“提供”营养素和能量是食物功能的显学,那么“清除”有形或者无形的代谢产物则是食物作为与人体作用最大量物质功能的隐学。真正阐明了食物功能的隐学,关于食品的谜团才能昭然若揭。这是食品科学的伟大使命,也是食品安全与健康的现代化的科学基础。
饶平凡(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浙江工商大学联合食品与营养研究中心主任)
当前,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逐渐提高,乳制品消费结构发生转变,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为乳制品市场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企业如何寻求下一个增长点?一是创新产品品类。在技术创新的加持下,科技与营养的创新融合是实现产品迭代升级,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的必然选择。二是引领数字变革。乳企需要加大科技和数字化投入,将数字化能力与企业品牌力、产品力、渠道力进一步融合,在构筑线上能力之外,实现营养健康的产品供应与企业发展。三是赋能绿色低碳。只有绿色消费的需求增长了,企业在绿色技术的投入、绿色工艺的创新等各方面才将更有主动性。四是强化全球布局。中国乳业不仅要看到中国乳品市场的潜力,更应放眼国际寻求差异化发展,提高对海内外资源的布局与调配能力,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话语权,真正实现做强做优。
刘春喜(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食品安全关系国民健康,对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至关重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必须全面提升食品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着力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化、信息化新技术,在原料端、生产端、加工端、流通端、消费端等食品产业链环节实现全程可溯源,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同时,要基于营养和健康合理规划居民饮食结构,特别针对特需人群完善建立平衡膳食宝塔,实现食品精准营养。围绕食品产业新品类、新业态,关注食品安全与健康风险评估,推进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助推食品工业向优质、营养、功能、健康方向发展。
陈 坚(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消费者健康素养的提升,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营养、健康、美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食品工业:一是继续加强食品安全质量控制,牢牢守住食品安全底线;二是加强食品科技投入,注重科企对接,不断实现食品工业技术创新与应用;三是以营养健康为发展目标,加强功能性食品和营养强化食品以及低盐、低糖和低油食品的研发和产品创新,不断满足新时期不同人群对营养健康的需要;四是注重产品口味升级改造,不断满足消费者“舌尖上美味”的享受;五是牢固树立绿色环保发展理念,实现低碳创新。食品工业只有秉持安全、营养、健康、美味和绿色协调创新发展的理念,才能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李 宁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
食品安全与健康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国家实现强国战略的伟大目标之一,更是食品科技界的神圣使命和必经之路。食品科技人恪守服务于民的宗旨,在各自攻坚的基础上,急需贯通食品原材料与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的大产业链,将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在最初、最小、最易降低的环节。高瞻远瞩,敞开胸怀,借鉴世界食品科技经验,持续推进中华传统美食工业化,加速特色健康食品、特定人群营养食品、植物基食品、豆基杂粮等食品的研发创制,拓宽现代智能科技、节能减排理论与技术在食品界的深度推广和应用。
食品安全与健康靠大家共同保障。平凡岗位上的科技工作者,都要自我锤炼,固基肥壤,人人秉承“学习、创新、应用”的钻研精神,严格执行标准、敬畏守护法律、弘扬诚信、提高科学素养,责无旁贷地为食品科技现代化添砖加瓦。
刘秀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食品安全首席专家)
食品安全与健康领域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就是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努力提升人民群众切实的安全感、幸福感与获得感。首先要坚持“四个最严”来保障食品安全,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心吃得放心;其次要拥抱新技术,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食品产业,开发出更多高质量的营养健康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再则要努力挖掘市场潜力,开拓内外双循环的营商环境和途径,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还需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用政策、制度、法规帮扶、引导和促使食品产业向着有序、高质、高效、健康的方向发展。
罗云波(中国农业大学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
当今社会,世界正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构建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未来?食品安全一直是食品行业最重要的价值,安全是底线、健康是方向。食品界要以现代化的方式,帮助满足中国消费者对于安全、健康和美味的个性化需求。随着消费者消费意识的转变和升级,未来食品行业将重新定义消费者体验。企业需跟上创新的脚步,随时做好应对策略,同时要优化供应链,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上,给消费者提供更健康、更美味、更方便的食品。食品界要走符合中国市场实际的路子,以有效的可持续创新,满足行业及消费者尚未被满足的需求,同时为保护环境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即:用科学与创意打造更美好的世界,为人类和地球创造更多价值。
李永敬(IFF全球副总裁兼Nourish事业部亚太区总裁)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食品行业面临的挑战已不只是为了解决吃得饱、吃得安全的问题。面对人们愈发关注的全面、均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营养需求,食品行业应该深入挖掘食物的潜能,树立“大食物观”概念。在“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愿景的引领下,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中国食品行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科技投入,结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结合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先进技术释放食物成分的潜能并大力开发新的食物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加工工程技术的创新,实现食品工业“中国制造2025”这一质的飞跃。同时,一个鼓励创新的法规环境是落实“大食物观”的必要条件。总之唯有创新才是发展的唯一途径。
孙 伟(雀巢公司大中华大区法规与科学事务负责人、副总裁)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内容、版权和其他相关问题,请速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