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标注“零添加”现象层出不穷
近段时间,市场上标注“零添加”的食品越来越多。在北京的一些商超中,不少酱油等调味品的包装上醒目地标注着“零添加”,同样的字样也标注在休闲食品、乳制品的包装上。那么,标注了“零添加”的加工食品就真的安全吗?对此,有专家明确表示,完全不使用食品添加剂,在现代食品加工中很难实现,而且零添加的食品也并非食品安全“优等生”。
“零添加”在现代食品加工中很难实现
“在食品标签上标注‘零添加’,是生产厂家迎合消费者‘不喜欢食品添加剂’这一心理的一种做法,并不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反而容易适得其反。除非刻意,完全不使用食品添加剂在现代食品生产中很难做到,而且很多食品即使刻意也做不到,如豆腐制品、啤酒、可乐、口香糖、婴幼儿配方食品等。合法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起到的是保障食品安全的作用,‘零添加’的食品绝不可能在安全性上变成‘优等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日前曾表示。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范志红教授也认为,“如果要吃加工食品,则很难避免摄入食品添加剂,甚至有些食品没有食品添加剂的帮助就无法生产制作。”
“个别食品企业刻意强调‘零添加’、不含食品添加剂、不含香精、不含色素等,不管其主观愿望如何,客观上是在抹黑食品添加剂,加剧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担忧,这是相关食品企业需要反思的。”孙宝国说。
“完全不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在现代食品工业环境里很难找到,至少整个生产环节中完全不使用加工助剂几乎不可能。比如,即使是声称‘零添加’的酿造酱油,在生产过程中也会用助滤剂、乙醇等食品工业用的加工助剂,来保障食品生产的正常进行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而食品工业用的加工助剂也是作为食品添加剂来管理的,即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规定,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不需要标示。”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曹雁平教授说。
实际上,目前国内一些公司针对酿造行业研制的酿造酱油专用酶制剂,也属于食品工业用的加工助剂,常见的有真菌α-淀粉酶、复合蛋白酶、纤维素酶、植酸酶、果胶酶等。这也成了这些调味品企业竞争的新赛道。
相关法律法规力度亟待加大
曹雁平指出,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在达到预期目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使用量。
我国在设定每种食品添加剂的最大使用量时开展的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会考虑不同年龄、地区、性别的人群一天吃多种食品且长期食用的情况。
“在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价的毒理学方面也考虑了‘长期’的问题,通过动物实验得到不产生任何不良影响的剂量,再除以保护系数(一般是100倍),作为对人体安全的剂量。其中‘长期’是以‘终生’‘每天’的长度和强度来衡量,加上上述的保险系数,作为制定标准的科学依据,因此只要按标准使用,其安全性不足为虑。”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说。
业内人士认为,消费者对于食品添加剂的担忧,一定程度上投射的是消费者对整体的食品安全问题的焦虑。从这个角度来看,当社会整体的食品安全问题得到进一步改善,消费者对于食品添加剂的不必要担忧和误解应该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缓解。
此外,一些不合理的广告宣传,也可能对舆论和消费者造成一定的误导。孙宝国认为,当越来越多的食品违规声称“零添加”“无添加”“不含防腐剂”“不含香精”“不含糖精”“不含色素”,会使消费者想当然地认为使用了食品添加剂就会带来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因此,这方面需要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别让一些企业钻了法规的空子。
业内人士指出,必须要正视的是,大众对于食品添加剂的科学认识,必然要有一个过程。毕竟,不同消费者的科学素养和文化水平不一样,不能指望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大幅提升社会对于食品添加剂的科学认识水平。因此,加大相关方面的社会科普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方面需要凝聚社会合力,包括企业、监管部门、媒体等都应该发挥各自的作用,付出更多的努力。特别是要从回应消费者期待的角度出发,让标准更明确、信息更透明、使用更规范,消费者才能对食品添加剂有更多的理性认知,进而更加放心。
(编辑 李闯)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内容、版权和其他相关问题,请速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