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企业晒上半年成绩单:“价增量减” 下销售复苏
近日,各家啤酒企业陆续公布中报业绩,从数据上看,啤酒企业尤其是五大啤酒企业表现得都是相当优秀。青岛啤酒、重庆啤酒、燕京啤酒等均实现营收净利双增长。事实上,上述成绩的取得并不容易。疫情反复叠加成本上涨,今年上半年也由此被称为是啤酒行业“最难的半年”。
啤酒最难半年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啤酒产量1844.2万千升,同比下降约2%。其实就在今年年初,啤酒行业的起点相当不错。2022年1-2月,中国规模以上啤酒企业累计产量实现3.6%的增长。然而此后,受疫情在国内多个地方持续反复的影响,我国啤酒行业产量连跌3个月:3-5月,中国规模以上啤酒企业累计产量分别下降10.3%、18.3%、0.7%。
全行业如此,企业也难以独善其身。以百威亚太为例,根据其公告显示,中国市场销量及收入在2022年第二季度分別下跌6.5%及4.9%;华润啤酒也在财报中表示,上半年集团整体啤酒销量同比下降0.7%。
究其原因,啤酒行业一直属于非常传统的行业,销售收入高度依赖线下渠道。根据欧睿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啤酒的销售渠道以线下为主,2020年啤酒线下渠道占比为 88.90%,线上占比为11.10%。而在线下渠道中,餐饮又占绝对大头。啤酒营销专家方刚表示,啤酒线下渠道,餐饮等分走55%的份额,超市等其他流通渠道占45%。
疫情因素之外,啤酒行业的生产成本也在近年迎来持续上涨。对于啤酒企业而言,玻璃、瓦楞纸等包材,以及大麦等酿酒原材料是其主要的成本构成。其中,由于大麦等原材料主要来源进口,因此进口大麦价格对于啤酒企业成本至关重要。今年受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大麦价格持续走高,3-7月整体价格上涨11.6%。
高端功不可没
遭遇“最难半年”,却依旧能逆势增长,啤酒高端化功不可没。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与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者更加注重健康理念,少喝酒、喝好酒的观念逐步被社会认可,因此啤酒销量持续下滑,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的啤酒销量从5028.7万千升减少至4500.0万千升。疫情发生后,餐饮、酒吧等线下消费场景受到巨大冲击,啤酒销量进一步出现明显下滑。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的啤酒销量为4048万千升,同比下降10.04%。为此,各大啤酒企业通过转型高端化,希望实现新一轮增长。
从本次中报来看,啤酒企业上半年中高端产品成业绩“增长极”。2022年上半年,青岛啤酒实现中高档及以上产品销量166万千升,同比增长6.6%;华润啤酒次高档及以上啤酒销量约114.2万千升,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0.0%;重庆啤酒高档产品实现营业收入28.8亿元,同比增长13.3%;燕京啤酒高档产品实现营业收入40.58亿元,同比增长了10%;百威亚太则在半年报中提到,上半年啤酒销量下跌5.5%,但每百升收入增加2.4%,其中在6月时,集团的高端及超高端产品组合提升至双位数增长。
目前,高端市场还远未见顶,这一点从国内外啤酒吨价就能看出。2022年1-7月的海关数据显示,我国累计进口啤酒26.955万千升,进口额24.02亿元;出口啤酒28.023万千升,出口额12.32亿元。在出口量与进口量相当接近的情况下,我国啤酒的出口额仅为进口额的二分之一。国产啤酒高端化还有上升空间。
下半年逐步趋稳
目前来看,啤酒行业的最难阶段已经度过,那么下半年又将如何?8月17日,华润啤酒的2022中期业绩会上,华润啤酒(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侯孝海提到,今年夏季的持续高温天气对啤酒消费产生了较大支持,如果公司能在7、8两个月份实现双位数增长,将非常有利于下半年的发展。
今年夏天,我国尤其是南方地区迎来罕见高温天气。国家气象局数据显示,截至8月15日,今年高温天气已经持续64天,为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35℃以上覆盖1680站、37℃以上覆盖1426站,均为历史第二多,但40℃以上覆盖范围为历史最大;高温极值站数262站,已超过2013年和2017年。
东莞证券研报指出,高温天气叠加疫情趋稳带动啤酒需求增加。2022年6-7月我国啤酒产量分别为419.30万千升与421.60万千升,月产量数据超过去年同期水平。预计在高温天气的影响下,我国今年啤酒消费旺季有望延续至9-10月,进而带动啤酒销量整体增加。
华安证券也在研报中表示,8月天气高温,终端调研反馈全国多地啤酒消费氛围较为旺盛。跟着还有中秋节、国庆节以及足球世界杯赛事,都会带动啤酒消费。预计下半年啤酒销量保持较好增长,盈利有所保障。
不过方刚指出,进入高端化时代之后,啤酒消费市场出现多元化的特征,即消费需求在高端方面一致性不强,具有分散性和多元性的特点。所以企业在产品线的布局上,要用一些个性化、高品质,多元化的产品来应对需求的变化。此外,要重视品牌的建设,重视和消费者的互动,及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然后去做对应的营销动作。(编辑 李闯)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内容、版权和其他相关问题,请速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