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工业》主办

中国食品新闻网

科特派赵玉玲: 扎根田间30年,助小枸杞登上国际舞台

2022-01-19 09:44:29来源: 科技日报

   赵玉玲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枸杞种植专家。30余年来,她扎根基层,专注枸杞种植技术,将科研与农业生产密切结合,将精河县枸杞种植面积从30年前的2万余亩增加到现在的13万亩,优良品种使用率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

  眼下,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技工学校举办的“冬季大培训”活动正火热开展。科技特派员、精河县枸杞协会会长、县枸杞产业发展局高级工程师赵玉玲正利用农闲时间,为杞农们培训枸杞管理知识。

  每年像这样的技术培训,赵玉玲经常开展,雷打不动。

  赵玉玲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枸杞种植专家。30余年来,她扎根基层,专注枸杞种植技术,将科研与农业生产密切结合,使精河县枸杞种植面积从30年前的2万余亩增加到现在的13万亩,优良品种使用率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

  枸杞成为精河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背后有她多年来的付出和坚守。

  组建科技服务团,活跃田间地头

  2008年起,赵玉玲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牵头组建新疆枸杞科技服务团队,邀请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等数十家科研院所的专家组成56个技术专家科技服务团队。

  在枸杞农事生产季节,她采取包片区指导的方式,深入田间地头,从生物防控、配套栽培和选择良种等方面,积极推广绿色种植模式,引导杞农从源头上打造高品质枸杞产品,推动枸杞产业由“量变”转为“质变”,并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枸杞栽培能手。

  近几年,为推进枸杞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赵玉玲和团队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构建“新品种示范推广、种苗繁育—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枸杞产品初加工—创新种植模式—创新营销模式”的枸杞全产业链,带领团队科技人员大力推广枸杞新品种配套栽培、高效节水滴灌、机械化栽培、生物防控、盐碱胁迫提质增效、烘干制干、分级包装、质量检测等技术,使技术到位率达100%,亩均增收20%以上。

  2021年,精河县托里镇克孜勒加尔村杞农李肖汉种植了130亩枸杞,因为技术指导到位、管理细致,他种植的宁杞1号、7号两个品种的枸杞丰收,夏枸杞产量在每亩180公斤左右,秋枸杞每亩也达到了120公斤左右。

  “以前我们种枸杞都是‘盲种’,管理粗放,产量不高,品质跟不上,卖不上好价钱。多亏了赵玉玲老师从幼苗选购、苗木栽植,到田间管理,全程跟踪服务,手把手指导种植技术,枸杞品质提升了,销售价格也就上来了。”李肖汉说。

  走遍枸杞地,选育本土新品种

  枸杞产量高不高,杞苗是关键。1999年,精河县成立了自治区第一个枸杞研究所,赵玉玲开始进行枸杞繁育研究;2005年精河县成立枸杞开发管理中心,赵玉玲针对枸杞苗木从宁夏引进的现状,和团队的同事们培育、改良适应精河当地环境的枸杞品种。

  “当时我们走遍了精河所有的枸杞地,看到枝丫粗壮,结果好、果实饱满的枸杞枝就移种到苗圃进行培育、嫁接。”赵玉玲回忆道。

  她和同事们从苗木繁育关键技术入手,积极推广枸杞倒催根育苗技术、滴灌育苗技术、枸杞营养袋、穴盘嫩枝育苗等技术。

  经过近百次的实验,赵玉玲和团队选育了本土枸杞新品种5个、新品系7个。枸杞新品种推广种植后得到了农民的好评,目前已改造老枸杞园8万亩,辐射带动受益农民近1.9万户。

  向纵深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

  在研发枸杞品种的同时,赵玉玲还积极组织枸杞深加工企业不断延伸枸杞产业链,推动枸杞产业向纵深发展,让各族群众共享产业发展成果。目前,全县共有12家枸杞深加工企业,25家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300余座枸杞烘干厂。

  枸杞原浆、枸杞精酿啤酒、枸杞格瓦斯、枸杞保健品……走进精河县杞瑞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产品展厅,琳琅满目的枸杞精深加工产品让人大开眼界。该公司副总经理张宾介绍说:“近年来,我们坚持把普通的枸杞干果变成精深加工产品,经过深加工,不断提升枸杞附加值。如今,公司已研发出37种枸杞产品,确保每颗枸杞都被‘吃干榨尽’。”

  2021年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第一批“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名单中,新疆有9位林草科技推广员上榜。赵玉玲就是其中之一。2019年10月,她荣获科技部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

  然而在她看来,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实实在在转化成杞农的收入,才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如今,小小的枸杞成为精河县的一张亮丽名片。2015年11月,精河县13万亩枸杞种植基地获批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2017年6月,欧盟正式发布公告,将“精河枸杞”纳入中国首批100个与欧盟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交换中的农产品。2021年,“精河枸杞”被列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第一批产品名录、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名录、2021年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

  让杞农通过种植枸杞增收致富是赵玉玲的初心。“把时间花在地里,把百姓装在心里,让研究成果得到应用,让杞农实现增收,就是我工作的最大动力。”赵玉玲动情地说。


编辑:孟庭伟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内容、版权和其他相关问题,请速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0
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