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来之不易 粮食产业“升级战”打响
2021年是我国的第18个丰收年。产量方面,2021年全国粮食再度增产,总产量连续七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质量方面,2021年是打造“十四五”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的开局之年,预计到2025年建成产购储加销协同发展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粮食产业“升级战”打响,丰产增收、优质优价、节粮减损将成为粮食领域长期关注的焦点。
丰收来之不易
202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再上新台阶。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比2020年增加267亿斤,同比增长2%,这是我国连续第七年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从年头到年尾,粮食产量一直是热点话题。今年1月,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就已表示务必确保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月,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3月,全国两会期间,我国首次将粮食产量目标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
今年我国不负众望,迎来第18个丰收年,丰收增产来之不易。今年7月,年产粮食超过6800万吨的粮食主产区河南遭遇“百年一遇”的暴雨,使得秋粮生产备受关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相对于去年1365亿斤的粮食总产量,今年河南粮食总产量减产56亿斤。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今年农作物受灾面积大约1亿亩,近10年平均每年农作物受灾达3.6亿亩。
全国范围内,粮食总产量大体为增产比减产多。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表示,农业生产的过程也是与自然灾害抗争的过程。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刘莉华也表示,虽然河南、山西、陕西因严重的洪涝和干旱造成秋粮减产,但我国其他主产区多数是增产的,尤其是东北地区增产比较多。全国有增有减,增产的比减产的多。
丰产增收是粮食产业链的基础。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武拉平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粮食的稳定丰收就是给百姓吃的定心丸,也是广大农民收入的保障。
优粮优价与提质增收是趋势
在粮食产业链上,如果产量是基础,那么质量就是提速升级的“油门”。今年是“十四五”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的开局之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规划建设司司长钱毅介绍,到2025年产购储加销协同发展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基本建成,优质粮食增加量年均增长10%以上。
粮食丰收后,能不能卖上好价钱?优质粮食价格增加,农民的“钱袋子”自然也鼓了起来。自2017年“优质粮食工程”实施以来,“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为内涵的“五优联动”贯穿了粮食产业链发展的全过程。钱毅表示,近年来,粮食市场化收购比例超过90%,优质粮食收购价格持续走高。例如,吉林省多年没有启动最低收购价,水稻优良品种覆盖率超过80%,连续四年水稻市场化收购平均价高于最低收购价0.1元/斤-0.15元/斤,每年带动农民增收10亿元以上;江苏省水稻优良品种覆盖率超过90%,其中优质食味稻种植面积超过1/3,年均增长10%以上,优质食味稻价格高出普通稻谷0.1元/斤-0.2元/斤,农民通过订单收购的粮食不愁卖,亩均增收200元。
种粮农户向粮食质量要收益。阜南县苗集镇前进村的种粮大户邵庆狼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今年小麦的产量每亩大概涨了100斤-200斤。卖出去的价格比起市场上的普通小麦,一斤要高一毛多钱,这一毛多钱就是我们农民纯粹的收益。2020年,我的收入是53万元,利润达到了28万元。”
虽然粮食附加值低,但是在围绕优质粮食打造的粮食产业链中,粮食的“钱袋子”也留在了当地。钱毅表示,近年来,全国各地深入推进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探索以产业链优势端带动产业向上下游两端延伸的模式,并涌现出了一批鲜活的案例。如由中化农业、中裕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以优质粮源基地和粮食产业园区为载体,实现粮食产业集聚融合发展的“阜南样板”;创新用好粮食仓储支点作用,带动实现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的“湖州模式”;充分发挥加工环节的引擎作用,实现粮食全产业链经营模式的“滨州经验”;着力放大品牌标准引领作用,强化龙头企业带动的中粮集团的做法经验;突出产购储加销带动“优粮优销”的北大荒集团积极实践等。“十四五”时期,将继续鼓励支持各地探索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粮食产业链迎来升级机遇
“十四五”时期,粮食产业链的发展迎来升级的机遇。粮食稳产仍是关键。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要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提高单产、提升品质,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表示,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安全总体有保障。专家测算,至少未来30年内,粮食需求仍会处于一个增长的趋势,抓粮食生产的劲头只能紧不能松。
在粮食产业链中,节粮减损始终贯穿粮食增收提质的过程,既是要求,也是方向。在今年下发的《粮食节约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粮减损举措更加硬化实化细化,推动节粮减损取得更加明显成效。中央农办负责人表示,全链条多环节开展节粮减损行动相当于增加了“无形良田”,为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开辟了重要途径。
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的建设也将为未来粮食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建成5400多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覆盖全国1000多个产粮大县;为农户提供科学储粮仓近56万套,初步形成布局合理、需求匹配、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专业化、社会化粮食产后服务体系。
2021年11月,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印发了粮食绿色仓储、品种品质品牌、质量追溯、机械装备、应急保障能力、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等“六大提升行动”方案。方案提出,在粮食绿色仓储提升方面,实现绿色储粮和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提高科学储粮水平和品质保障能力;在粮食质量追溯提升方面,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功能,逐步实现“好粮油”产品全链条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在粮食机械装备提升方面,大力推动粮油加工先进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粮机装备;在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提升方面,统筹融合优质粮食工程和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在粮食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方面,强化粮食产后各环节损失控制。(编辑 李闯)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内容、版权和其他相关问题,请速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