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百姓的“饭碗”端得更稳更安全
——记“全国三八红旗集体”中国检科院食品安全研究所
前不久,全国妇联授予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食品安全研究所2019年度“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这也是市场监管总局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为什么能获得如此殊荣?近日,记者走进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食品安全研究所一探究竟。
目前,食品安全研究所有26名职工,平均年龄34岁,其中女职工20名。这是一支朝气蓬勃的队伍。
2017年5月,“臭脚盐”(异味盐)事件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政府有关部门第一时间组织开展食盐市场专项行动。
记者了解到,“臭脚盐”是一种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食用盐,因用手搓热后会散发出浓烈的“脚臭味”而得名。为应对该事件,工信部邀请食品安全研究所团队首席专家率队即刻投入相关的研究与检测中。在“臭脚盐”事件中,中国检科院利用开发的有害物精准检测技术,准确鉴定出“臭脚盐”中的主要异味成分,分析了其安全风险,确定了异味产生的原因。此后,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迅速消除了社会对食盐质量安全的担忧和恐慌。
后来,工信部对项目组在“臭脚盐”(异味盐)突发事件应对中发挥的作用给予高度评价:“利用开发的有害物精准检测技术,对异味食盐中的异味成分进行了检验分析,提供了科学、客观的研究报告,有效阻止了社会对食盐质量安全的担忧和恐慌情绪的蔓延,为异味食盐事件的妥善处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食品安全研究所,科技为国,科技为民,一直是大家的所思所想,并且甘愿为此不懈努力。
无独有偶,在“供港活猪检出瘦肉精”突发事件中,食品安全研究所根据药物代谢规律,科学准确地研判出瘦肉精事件的发生缘由,保障了供港食品的质量安全,得到上级部门高度赞扬。
近年来,我国卫生部门陆续公告新发现48种化学性非食用物质。由于缺乏有害物发掘技术,仍有大量非食用物质尚未被发现。该研究所加紧攻关,开创了标志性中性丢失(或碎片)质谱扫描发掘技术,解决了未知化学性有害物的发掘难题。应用该技术,科研人员首次从食品中发现了22种新型有害物,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成果荣获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优秀,是一种习惯,一种传承。近年来,该研究所曾两次蝉联“全国青年文明号”殊荣,先后荣获中央国家机关青年文明号,原国家质检总局青年文明号、三八红旗集体、直属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
近五年,该研究所团队主持研究欧盟地平线2020课题、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等科研课题40余项,牵头研发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科研奖励;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30余项;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完成著作6部;授权发明专利23项……
“护佑所有孩子、老人和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是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光荣职责。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让国家更强大,人民更幸福,是我们埋在心里的种子。”该所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