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宝国院士:传统食品产业发展要传承与创新并重
北京8月29日, 今日,第十三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在京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孙宝国在主题发言环节表示,传统食品产业既要传承又要创新,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发展,实现未来食品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在提到传统食品的传承与创新时,孙宝国指出,传统食品生产方法并非越土越好,需要人工制作与现代化生产并行。比如,“土坑酸菜”事件就呼吁传统食品生产现代化,也就是说“炒菜锅和炒菜机都需要”。
在孙宝国看来,传统食品产业还要靠依靠创新提升食品风味和健康水平。比如,盐是百味之首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少了不行,多了不好,就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减盐不减咸味。再比如,如何实现减油(脂)不减香味?因为油脂是重要产能营养素,也是香味的重要来源;不是油脂不好,是吃多了不好,要通过科技手段调控转化提升脱脂乳风味。
“甜蜜的生活不能没有糖”。孙宝国说,不是糖不好,是吃多了不好,如何减糖不减甜味也是对传统食品产业的一个挑战。他建议要研发蔗糖替代品,如木糖醇、D-阿洛酮糖等。
我国传统美食很多是在交通不方便、食物单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历史条件下发明的、满足区域百姓生活需求的,一旦被全社会普遍享用,就会遇到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如何让中国传统美食走向世界呢?
“要树立大食物观”。在孙宝国看来,大食物观的核心是食物多元化。要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应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肉、蛋、禽、奶、渔、菜、果、菌、茶等是食物;酒也是食物。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孙宝国表示,要扩展食物来源,将食物来源从土地资源扩展到国土资源,从农业领域扩展到高新技术。可以向森林要食物、向草原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用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
“用现代科技提升、改造传统食品产业,实现由手艺到工艺、由经验到科学、由人工操作到智能控制的飞跃,建成‘无人工厂’。”孙宝国表示,传统食品现代化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风味、营养、健康和文化需求,坚持和践行大食物观,实现未来食品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依靠创新促进传统食品生产现代化、市场国际化。(编辑 李闯)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内容、版权和其他相关问题,请速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