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工业》主办

中国食品新闻网

世界粮食供需格局分析

2020-05-22 15:22:50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一段时期,粮食安全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研究分析当下的世界粮食供需格局,准确研判世界粮食安全形势,有利于我国作出合理的粮食管理决策,消除人们对国内外粮食安全的担忧。

  世界粮食供求基本面稳定

  从全球范围来看,当前全球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但也存在局部区域失衡问题。首先,全球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作为口粮,小麦和稻米年产量相差不大,年均增长速度维持在2.3%的水平。总的来看,1961年以来全球粮食产量年增长率达到2.2%,小麦、稻米、玉米和大豆四种粮食年产量相加一直维持在30亿吨水平。

  其次,粮食消费动力支撑不足。审视2000年以来的粮食消费,可以看到两个刚性支撑:一是新兴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人们的食物消费快速增加,尤其是对肉类和鱼类的需求上升导致饲料消费量每年增长近6%;二是石油价格高企,这给玉米和甘蔗向乙醇转化、植物油用于生产生物柴油提供了强大的刺激。然而,不论是眼下,还是未来十年,这两个刚性因素驱动力相对较弱,还找不到支撑全球粮食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随着收入水平提高,粮食直接消费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多数新兴国家的主要农产品人均消费量已接近饱和。例如中国目前对于植物油的消费趋于饱和,肉类需求的增长速度也在放缓。同时,全球经济复苏普遍迟缓,粮食的工业消费将受到实质性影响。

  再次,局部区域供求失衡。比如,美国二战之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粮食过剩问题。然而,更多地方面临的问题则是食物不足:撒哈拉以南非洲仍是食物不足发生率最高的区域,南亚和北非等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也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

  全球粮食库存保持较高水平,但扣除中国库存则持续走低。在过去20年中,玉米库存消费比平均为22%,大豆库存消费比平均为25%,小麦的库存消费比平均为30%。其中,小麦库存消费比近些年一直维持在38%,是20年来最高水平。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划分,粮食库存消费比在17% 以上为安全,低于17%被视为不安全,低于14%被视为粮食紧急状态。如果仅看上述数据,世界粮食库存消费比仍然维持在一个可接受水平。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在全球粮食期末库存总额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近3年中国小麦库存占全球库存约50%,稻米库存占全球库存约67%,玉米库存占全球库存约65%。这样,扣掉中国粮食库存,全球小麦、稻米、玉米和大豆的库存消费比分别约为18%、11%、9%和22%。

  粮食价格仍在上涨趋势中,实际价格呈现下降趋势。过去20年,除了小麦价格年均增长速度为0.21%,其他三种粮食价格年均增长率为0.3%。如果扣除通胀因素,粮食实际价格整体下行,而且可以预估未来10年农产品价格也将整体下行。主要原因在于供稍微大于需求。综合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在没有大的负面外部冲击情况下,粮食价格将基本稳定于目前水平,实际价格趋于下降。

  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带来短期扰动,但长期来看粮食供求基本面不会改变。在全球经济出现停滞甚至负增长的情况下,粮食需求也会失去收入增长这一重要支撑。与此同时,石油价格大幅度下降,企业没有动力把玉米转化为乙醇,玉米深加工需求趋弱,玉米价格将对大豆相关产品价格以及下游畜产品价格产生显著影响。当然,疫情也会给粮食市场带来很大不确定性。比如,粮食缺乏价格弹性,流通与贸易可能会受到疫情影响,因而存在粮食价格短期内被炒作的可能。但长期来看,粮食价格大幅度持续上涨是小概率事件。

  我国粮食库存高位运行

  总体来看,我国一直重视粮食增产,粮食产量连续5年在6.5亿吨以上。2019年达6.6亿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创纪录的“十六连丰”。

  口粮产量稳定,稻米库存足够丰富。小麦产量稳定在年1.3亿吨水平。小麦进口量相对少,年均300万吨左右,这部分进口小麦或者直接用作饲料,或是作为面包粉来改善面粉品质。稻米产量自2011年恢复到2亿吨水平之后,一直保持在2.1亿吨水平。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收入稳定增加,人们口粮消费下降;二是由于最低收购价支持政策刺激稻米种植,稻米累积进入库存量相对较大时期,目前稻米库存消费比超过80%。

  玉米产量维持在年均2.5亿吨水平,2015年曾经高达2.65亿吨。2016年开始,国家调减“镰刀弯”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同时推动玉米深加工,以实现去库存。2019年末,玉米库存量仍旧有1.2亿吨。由于非洲猪瘟影响,饲料粮消费受到了抑制。考虑到国内有7000万深加工产能,玉米市场可进可退,调整空间相对较大。

  大豆一直保持较高的进口量,占全球大豆进口量60%左右。大豆进口既为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植物油需求,也为满足动物蛋白激增的需要。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动物蛋白进口国。由于肉类需求增加,再加上非洲猪瘟的影响,刺激畜产品进口,2019年我国猪肉进口量占全球进口量的27%,牛肉进口量占全球进口量的21%。此外,还有大量水产品和奶类进口,都是满足国内动物蛋白需求。从长期来看,中国还会持续扩大动物蛋白进口。

  加快国内农业转型与升级

  在全球粮食供需格局下,结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可以利用全球粮价相对稳定的窗口期,加快国内农业转型与升级。与此同时,推进更高水平的农业对外开放,适当释放粮食库存,确保国内和国际粮食供应链持续顺利运转,共同应对此次危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下引领全球经济合作。

  第一,始终坚持粮食安全底线。中国粮食安全的核心是口粮安全,需要调动农民和主产区积极抓好国内口粮生产。

  第二,有节奏地出口粮食,为全球粮食市场稳定作出贡献。目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出口的主要是大米等品种,这些品种恰恰是我国目前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库存充足的品种。适当出口稻米有利于稳定全球稻米价格,为亚洲稻米生产和消费发挥稳定器作用。

  第三,坚定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依靠科技与组织创新,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竞争力,逐步推进实现农业现代化。

  第四,要适应和正确处理粮食市场波动运行的态势。中国已经融入全球经济,国内农产品市场也越来越融入全球市场。国际市场波动难免会通过贸易、期货市场和FDI等多个渠道影响国内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对于国际市场长期趋势的研判,给出前瞻性政策管理;另一方面,需要逐渐提高认知,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纯属正常,适当提高政府对于价格波动区间的容忍度,避免盲目采取行政性干预。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免责声明:中国食品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风险与责任。 网站转载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有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0
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