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工业》主办

中国食品新闻网

“十三五”圆满收官,中国农科院七项成果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2021-11-11 11:30:13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在刚刚召开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完成的7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为“十三五”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工作画上圆满句号。
 
  作物科学研究所王天宇团队牵头完成的“玉米优异种质资源规模化发掘与创新利用”破解了复杂性状鉴定准确性差的难题,发掘优异资源186份,挖掘抗病、抗旱和产量相关主效QTL 78个、杂种优势类群特征分子标记308个。构建定向组配和定向选择相结合的玉米生态育种模式,育成适合不同生态区的抗病抗旱新品种22个,并实现大面积应用。其他单位利用项目组提供的优异种质资源育成新品种94个,累计应用3.8亿亩。
 
  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梅旭荣团队牵头完成的“北方旱地农田抗旱适水种植技术及应用”明确揭示了北方旱地作物水分供需变化规律及适应对策,揭示土壤增碳扩容、地表覆盖抑蒸、冠层塑型提效的作用机理,攻克了旱地农田土壤—地表—冠层协同调控的世界性难题,创建了北方主要类型旱地抗旱适水种植主导技术,重点地区推广应用后农田降水利用率最高达 75%,近三年,在北方旱地三个类型区应用 1.15 亿亩,增产粮食 45.9 亿公斤,节约灌溉水 12 亿方,为实施国家旱地农业规划和旱作节水示范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与关键技术支撑。
 
  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秦玉昌团队牵头完成的“畜禽饲料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创建与应用”,首次提出饲料中三聚氰胺限量值,创建饲料及畜产品中β-受体激动剂监控技术,揭示热敏性添加剂加工过程损失规律,发明高效调质低温制粒畜禽饲料生产新工艺,构建饲料加工基础数据库,创新饲料加工过程HACCP、可追溯管理技术,制定交叉污染防控技术规范,促进饲料行业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
 
  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王加启团队牵头完成的“奶及奶制品安全控制与质量提升关键技术”,构建了奶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基础数据库,建立风险数据交流的权威平台;开发出违禁添加物检测标准,制定生产过程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研究制定国际上首个复原乳鉴定标准,研发出奶及奶制品的品质评价方法,创建了以优质乳为核心的质量提升技术。18项(次)核心技术作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得到应用,对政府监管、产业升级、消费引领发挥了重大技术支撑作用。
 
  饲料研究所李秀波团队牵头完成的“奶牛高发病防治系列新兽药创制与应用”,创建了国际最大的奶牛病原菌库,摸清了奶牛高发病病原种属及分布规律。突破药物制备“共性和差异化”关键技术,新型乳房注入剂等达到“零弃奶”要求,创新了盐酸沃尼妙林原料药均相One-Pot Reaction合成工艺,提高抗菌活性30倍;创制了系列新兽药31种,占我国近20年获批奶牛用新兽药的92.6%,实现了奶牛养殖产业链“全覆盖”和传统药物的“全替代”。
 
  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周卫团队牵头完成的“主要粮食作物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创建了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推荐施肥新方法,研发了玉米、小麦和水稻推荐施肥养分专家系统(Nutrient  Expert,简称 NE),创建了水田秸秆粉碎翻埋/旱地灭茬还田结合氮素调控的高效还田技术,研制出基于固氮解磷功能菌的微生物肥料产品,集成了主要粮食作物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全面构建了主要粮食作物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在大面积上实现了作物平均增产5%-10%,减施化学氮肥 10%-30%,减施化学磷肥 10%-20%,氮肥利用率提高10-15 个百分点,大幅度提高了养分资源利用效率、作物产量和综合效益。
 
  中国水稻所胡培松团队牵头完成的“超高产专用早籼稻品种中嘉早17等的选育与应用”,提出超高产专用早稻育种理论与方法,攻克了苗期低温冷害烂秧、生长周期短难创高产两大技术难题,创制出超高产、米粉专用早稻育种新种质。研发了超高产米粉专用早稻高效、精准鉴定选择技术体系,实现了米粉专用稻品质指标的精准鉴定,显著提高米粉专用早稻育种效率。培育出超高产米粉专用早稻中嘉早17等新品种8个。代表性品种中嘉早17,2013年起连续5年稳居南方稻区年应用面积第一位,覆盖长江中下游早稻面积20%左右。
 
  据悉,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57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137项。
 
  “十三五”期间,我院共获国家科技奖励36项,比“十二五”期间增加5项,在全国农业领域占比26%,比“十二五”期间的18%提高8个百分点。


0
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