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工业》主办

中国食品新闻网

怎样认识盐碱地的战略意义

2021-10-28 12:36:24来源: 农民日报

秋收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走进盐碱地改良后的大豆田,剥出一粒大豆,细细咀嚼:“豆子长得很好。”他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要加强种质资源、耕地保护和利用等基础性研究,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夏天水汪汪,冬春白茫茫,只听耧声响,不见粮归仓。”看似无用的盐碱地,究竟有怎样的战略意义?这还要从我国国情讲起。

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全球近20%的人口,是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也是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耕地利用得怎么样,始终是关系到十几亿人吃饭的大事。早在陕西梁家河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时,习近平同志就敏锐地发现,当地农民“为啥吃不饱饭?就是因为土地太少了”。于是,他在梁家河率领农民打坝耕种、向山沟“要”耕地,在河北正定发展特色产业、“向荒滩进军”,在福建长汀治理水土流失、建设荒山上的生态农业。理念一变,没有无用的荒地,只有潜在的资源。

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意义也正在于此。中国共有15亿亩盐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10%左右,位居世界第三,其中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这5亿亩盐碱地,就是一笔“沉睡”的宝贵财富,是重要的潜在耕地资源。盘活存量,合理挖潜,可以冲破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的“天花板”,实现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尤其在城市化加速发展、土地资源制约趋紧的今天,更对端牢中国饭碗有着特殊意义。

图片

除了提高土地增量,盐碱地综合利用还是一项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湿时一团糟,干时一把刀。”盐碱地上植被稀疏、防风固沙能力差,客观上增加了荒漠化风险。而我国盐碱地大多分布在北方,其中不少位于黄河流域。“十四五”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改良利用盐碱地,将“白花花”变成“绿油油”,无疑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用好盐碱地意义重大,却并非易事,甚至可以说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从战国时西门豹“引漳灌邺”,到中国农大师生扎根曲周,再到袁隆平耄耋之年攻关耐盐碱水稻品种,中国人对攻克这一难题的脚步从未停止。

进入新发展阶段,盐碱地综合利用应更新理念,从强调改造自然转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转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土地,兼顾开发利用和生态治理,实现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一方面加强盐碱地改良关键技术研究,另一方面加强耐盐碱农作物品种选育及核心技术攻关,在耐盐碱新品种推广示范上下功夫,促进土壤盐碱化地区农业发展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统一。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黄河三角洲农高区示范基地,通过不懈努力,1.28万亩盐碱地变身高产田。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盐碱荒滩重焕生机,成为永远造福中华民族的丰收良田。


0
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