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工业》主办

中国食品新闻网

食物的“黏”分好坏

2023-03-14 13:50:39来源: 重庆科技报

从古至今,一些黏糊糊的胶状食物总能给人“滋补”的感觉,比如很多人相信猪皮美容、燕窝提高免疫力、糯米粥养胃等。它们是否有这些神奇效果,要从产生黏性的原理说起。

汤圆、粽子、糍粑、糯玉米等食物的黏性源自支链淀粉。淀粉从微观结构上主要分为两种:直链和支链。主食中直链比例高一些,口感就硬一些;支链比例高的,口感更软糯。黏黏的主食吃起来香甜,但升血糖速度很快,而且会刺激胃酸大量分泌。血糖高、有胃溃疡和食管反流的人一定要少吃、慢吃。普通人也不要一次吃太多,最好是用它们代替一部分主食,并放在最后食用。

同样是主食,燕麦煮粥也很黏稠,却跟支链淀粉没有关系,起作用的是一种膳食纤维——β葡聚糖,其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所以不怎么会升高血糖。原因在于,黏稠的β葡聚糖裹住了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减缓了胃排空速度,减少了消化酶的作用。不过,市面上的燕麦分为很多种,其中整粒燕麦的β葡聚糖最多,最适宜糖尿病、高血脂人群;消化功能较弱的人也可以吃即食燕麦片,虽然作用弱一些,但对肠胃比较友好。

阿胶(驴皮制成)、花胶(鱼鳔制成)、猪皮等动物性食物有黏性,是因为胶原蛋白。不少广告词里,胶原蛋白被赋予了让皮肤有弹性又滋润的功效。但事实是,吃进去的胶原蛋白并不能自动补充到人的皮肤里。因为这些动物性食物中构成胶原蛋白的氨基酸比例不适合人体需求,蛋白质利用率低,吃进去的大多会作为能量被消耗掉或储存起来,能够补充到皮肤的蛋白质极少。所以,吃这类食物也就过个嘴瘾,不会真有多大的美容效果。

与此类似的还有燕窝。因为燕窝含有一些黏蛋白成分和唾液酸。其实从营养上看,唾液酸也没有许多人想象中那么神奇的效果。

一些植物性食物,比如秋葵、银耳以及一些菌类,口感滑溜溜的,带点黏性,则是植物多糖在起作用。这些多糖不能被人消化吸收,但能增稠,产生凝胶状态,就像燕麦的β葡聚糖一样,有助于减缓食物消化速度,让人产生饱腹感。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有一类黏性是有害的,是食物变质的结果,最常见的有豆腐、豆干和肉类变黏。因为这些食物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是细菌的天然培养基。常温存放时细菌极易繁殖,即使放在冰箱冷藏,时间久了表面也会产生一些细菌代谢产物,就是那层滑且黏的物质。清洗和蒸煮并不能完全除掉细菌和毒素,为了食品安全,最好是扔掉那些变质的食物。另外,最好不要自己在家制作臭豆腐之类的发酵豆制品,因为无法控制发酵菌种。一旦这些发酵豆制品被肉毒杆菌污染,可能带来致命的危险。

(编辑 李闯)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内容、版权和其他相关问题,请速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0
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