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工业》主办

中国食品新闻网

云南杞麓湖保护治理:能否走出“边污染边治理”陷阱?

2020-03-26 15:13:45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 缪超

  杞麓湖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位于中国重要蔬菜生产基地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因多重原因遭受严重污染。近日,记者探访杞麓湖保护治理工作,发现湖泊治理陷入“边污染边治理”陷阱。专家认为,通海县需改变农业产业结构,朝绿色农业方向发展,这将是杞麓湖保护治理的关键所在。

aef0a999e9924ad6949eddbc6d0a45e7

3月22日,民众在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的杞麓湖环湖步道散步。记者 刘冉阳 摄

  杞麓湖边,一块巨大石碑上刻着“杞麓湖国家湿地公园”,石碑后方的湖面水体呈浅绿色。岸边停泊数艘“福慧清湖”船只,工人们将浮桶安置到湖面上围成圈,用于圈养水葫芦,吸收严重富营养化水体内的氮和磷。

  杞麓湖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面积37.2平方公里,蓄水量1.5亿立方米,是通海县的母亲湖,却因多重原因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近年来,通海县先后实施了环湖截污治污工程建设、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配套建设、湖滨生态湿地修复、入湖河道生态治理等措施,水质从劣Ⅴ类改善至Ⅴ类。

  通海县杞麓湖管理局局长赵培璋告诉记者,“近期气候干旱少雨,今年2月份水质出现反弹,下降至劣Ⅴ类,杞麓湖治理压力变大。”

  在河道“中河”的入湖口,记者看到部分水体已有蓝藻,水质浑浊且漂浮着不少死鱼。

  关于杞麓湖的污染原因,赵培璋介绍主要是湖内内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

  他解释,2008年起云南曾出现五年连旱,杞麓湖水位急剧下降,大部分湖面裸露形成草原。“旱情结束后,植物残体被水面覆盖,开始释放内源污染。”

  消减内源污染需要清淤,清淤工作会搅动水体,导致水体指标下降。赵培璋说,如果进行清淤工作,水质有可能下降至比劣Ⅴ类更差的指标,“这样的后果,让很多人不敢轻易决策。”

  云南大学高原湖泊生态与治理研究院张虎才教授认为,农业面源污染更为重要。

  通海县是中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2019年通海县蔬菜种植面积达34.69万亩,产量138万吨,供应中国各大城市,并销往东南亚多国。

  张虎才介绍,通海县土地是喀斯特地貌土质,缺乏肥力需要使用化肥,当地农民为了生产出更多蔬菜,化肥用量不断增加,湖内的氮磷主要来自农业。

  湖畔,王明(化名)与工友正在建设一个污水处理点。他是通海县当地人,家里有约1亩土地,四季不断轮换种植各种蔬菜。“这段时间种芹菜,用的复合肥比其它蔬菜要多。”

  通海县人均耕地仅0.68亩,农民对土地依赖程度高,使用化肥种植蔬菜可实现较高收益,杞麓湖流域年施用化肥量超过8.4万吨。

  一面进行湖泊治理,一面农业使用大量化肥,通海县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

  张虎才说,杞麓湖是个“高龄”湖泊,自我净化能力不足,如果水质持续恶化,将会完全丧失自净能力。

  事实上,2010年起,当地政府已把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放在首位,实施面源污染整治工程,加大力度引导沿湖周边农业农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近年来,云南正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将包括杞麓湖在内的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视为重点工作。与此同时,云南还提出了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打造“绿色食品牌”。

  “通海县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高效化、集约化、绿色化之路。”张虎才说,绿色农业是未来发展方向,也是杞麓湖保护治理的关键所在。

免责声明:中国食品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风险与责任。 网站转载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有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0
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