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工业》主办

中国食品新闻网

搭起大棚种蔬果,他帮困难村变样板村

2020-12-16 10:52:02来源: 科技日报

  扶贫先锋

  初冬的暖阳洒满田间,在广西北海市银海区产业扶贫生产基地的蔬菜大棚里,紫色的茄子、翠绿的苦瓜、纤长的辣椒挂满枝头,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贫困户正在忙碌着采摘蔬菜……

  “大棚蔬菜种植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多亏北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贫困村科技特派员赵秀河和专家团队们。”蔬菜基地负责人唐辉民说。

  银海区贫困水库移民村有大坎、大水江等4个村9190户,其中贫困户32户81人,而东山村也是移民村,是大石山区壮、瑶少数民族的特困户移民,都是典型的“有女都不嫁”的困难村。现在,经过赵秀河等科技特派员的因村施策,2019年东山村成为了银海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村,而其他贫困移民村也走上脱贫致富路。

  为群众找到脱贫门路

  今年35岁的唐辉民是银海区大坎村的果蔬种植大户,这段时间,他种植的“北甜一号”哈密瓜陆续成熟。这两天,他雇了20个人到棚里帮忙采摘,准备抓住时间,运往广东海吉星农贸市场进行销售。

  “科技特派员提供了北海最好的哈密瓜品种‘北甜一号’,现在的价钱非常好,田头收购价3.2元一斤,除去成本开支,一亩能赚1万多。”唐辉民乐滋滋地说。

  如何谋划贫困村产业发展,赵秀河利用在科研院所从事蔬菜工作20多年的经验,为大坎村产业扶贫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门路——帮助村民发展设施大棚蔬菜产业。同时,在东山村发展规模化养殖瘦肉型猪的基础上,指导大棚果蔬种植,受益20多户。他还多方争取,协调后盾企业援助130多万元建设了大棚面积35.3亩蔬菜基地。

  基地采用“党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参与入股。基地为少数民族贫困户提供入股分红以及20多个长期就业岗位,现已为少数民族贫困户增加了4万多元的务工收入。

  利用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一年内迅速带动了周边村群众发展大棚果蔬种植约150亩。

  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产业发展是贫困村脱贫的关键,为了能给贫困村“造血”,让移民、少数民族真正脱贫,真正发展设施蔬菜产业,赵秀河通过多渠道,争取上级项目。2018年以来,赵秀河争取自治区农业厅的项目和市级产业富民专项资金等,增投30万元配套建设菜篮子示范基地。

  赵秀河结合贫困村的产业发展特点,依托单位优势,指导贫困村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大棚设施蔬菜产业引领周边贫困农民逐步脱贫致富。

  2019年,大坎村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基地种植共收入约35万元,纯收入约15万元,当年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了6万元。引进北甜益号厚皮甜瓜,先锋一号苦瓜,圣保罗辣椒等蔬菜新品种,不但保证了蔬菜产量,还提高了合作社的收入。

  在农业标准化设施生产大棚里,大坎村委三家村贫困户骆远能正在移栽西红柿苗。“加入专业合作社,种植果蔬都由合作社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不愁销路,同时还有技术员指导生产。”骆远能说。

  最近,骆远能还准备扩大种植面积,育上10000株西红柿苗,用来发展早春蔬菜种植。“家里大棚不多,才2亩多点,刚刚收完哈密瓜,赚了2万多元,现在想种西红柿。争取年前再卖上个2到3万元,过个好年。”对于种植前景,骆远能充满信心。

  开展田间现场教学培训

  “只要你们有问题需要解决,叫一声我,我就会马上来。”这是赵秀河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被选聘贫困村科技特派员3年来,赵秀河积极参与银海区产业扶贫发展工作,配合“第一书记”做好贫困村产业扶贫工作计划。每年都深入贫困村,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为贫困村送去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抓住春耕和秋冬蔬菜的有利季节,开展蔬菜技术培训工作,在10多条贫困村开展蔬菜技术培训达十期,培训贫困户达1000多人次。

  针对贫困户在蔬菜种植生产遇到的问题,赵秀河不断开展田间现场教学培训,手把手地传授蔬菜种植技术,为贫困户解决了一些蔬菜种植上的难题和困难。还通过手机、微信等,为贫困户种植蔬菜进行技术咨询服务。

  每个星期,赵秀河都抽出时间到贫困村蔬菜种植贫困户的田间地头看一看,细心指导贫困户,为了做好大棚蔬菜种植,他每次到农户种植的蔬菜田间地头认真地观察每一处作物,指导农户做好病虫害易发生期防治,传授农业实用技术及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3年时间里,赵秀河连续两年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贫困村优秀科技特派员,累计推广蔬菜新品种达10个,推广新技术5项,解决蔬菜种植户病虫害问题达100多个。(梁文燊 胡映芝 本报记者 刘 昊)


0
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