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的特色“造血”路:不止扶贫 更是携手同行
“要脱贫的话还是要培育造血功能,通过勤劳致富。贫困地区有一个人就业了,整个家庭就脱贫了。”在扶贫这件事上,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坚守了近30年。通过产业扶贫,老少边穷地区和娃哈哈在发展之路上携手共行。“这些年来,我们在老少边穷地区累计有1820多亿元产值,我们1/3的员工扎根在这些地区。”
迈进老少边穷,始于一句承诺
娃哈哈的产业扶贫之行始于1994年的重庆涪陵。90年代中期,国家启动三峡移民计划,位于三峡库区的涪陵糖果厂、罐头厂和酒厂,已经陷入破产边缘,千余名工人面临着下岗危机。
“当时娃哈哈效益比较好,我们响应对口支援三峡工程移民建设的工作,答应了收购兼并这几个,”宗庆后说,“也有当地的干部善意地问我,我说既然答应了,就不能违约。”
承诺许下了,压力却是巨大的。为了在当地建立生产基地,宗庆后记不清跑了当地几次,“考察、设计、规划、建厂,去了很多次,每次都是先到重庆,然后还得坐上两个小时的快船。”
1994年,四川涪陵生产基地建立,创造性提出“移民经费与移民任务总承包”的思路,还自压担子承诺4年内不分红,保证涪陵公司净资产达到1.56亿元,实现净利润7560万元。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娃哈哈涪陵公司成立三个月扭亏为盈,涪陵公司投产第一年就创造了6649万元产值。截至2019年底,涪陵公司已经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0.4亿元,实现利税19.45亿元,跻身重庆市十五强企业行列。
融入西部发展,培育一匹黑马
1997年,在东西部合作的背景下,作为浙江对口扶贫地区的四川广元成为了娃哈哈的又一入驻地。亏损企业多,下岗职工多,广元属于全国重点贫困地区。娃哈哈进入后,首先投资了市场成熟、供不应求的纯净水产品,引入了国际一流的设备和生产技术。1998年投产,当年就实现了销售收入2056万元,利润64.6万元。
“我是2014年3月加入广元娃哈哈的,在车间统计岗位工作,现在已经是车间的骨干力量,”家住广元市建德县江口镇的刘荣华曾经是贫困户,而如今她有了自己的新房子,和家人的小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从最初每月收入1000多元,到现在4000多元。我熟悉这里的一切,也感恩这里的一切”。
回首当年的扶贫地,如今天地皆变,广元公司已是娃哈哈百余家分公司中的佼佼者,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产业扶贫中的一匹黑马。“你看,这是当地政府给我发来的函件,希望我们投资第五期。”宗庆后告诉记者。
和广元一样,与娃哈哈携手,从贫困走入发展的地方还有许多许多。“有时候很多企业去考察一个地方,几十家企业,往往最后只有我们一个企业决定投资,”宗庆后说,“在有一些偏僻的地方,我们经常是第一个到的公司,记得当时合肥郊区,我们到的时候没路没水,但是带动了一批企业过来,后来荒地农田逐渐变成了市中心。”
聚到钱塘之北,奔向一个目标
在之后的20多年里,娃哈哈先后在涉及贫困的17个省市,投资85亿建了71家分公司,占总量的近4成,并全部实现当年投产,当年取得效益,成为当地的龙头骨干企业和利税大户,直接吸纳当地人口就业近13000人。
问及宗庆后的投资决策,他给出的回答非常简单,“当地希望我们去,邀请我们去,我们就去了。”而这份气定神闲背后,更深层的是对贫困地、贫困户及娃哈哈合作共赢的自信,是对创业+扶贫带来的造血功能的自信。
“每个月,我们100多家分公司的负责人都会聚到杭州,开一两天的会,汇报一个月的工作,布置下个月的工作。”而在这百余号人中,就有曾经从贫困地区中走出的员工。“很多都已经成长为管理层了,有些是厂长、副厂长。”宗庆后说。
在互联网发达的当下,这样的月度会议似乎略显传统,但无论天涯,同聚一地,共谋方向,是这个企业特殊的约定。而无论是否来自贫困地区,他们都共同奔跑在发展之路上。
免责声明:中国食品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风险与责任。 网站转载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有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