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工业》主办

中国食品新闻网

西和半夏:从旱地“杂草”到脱贫至宝

2020-06-03 15:48:38来源: 经济参考报

  第一次“邂逅”半夏时,吴均平从没想过,这种长在旱地上的“杂草”会改变自己和家乡的贫困命运。

  吴均平的家乡位于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祖祖辈辈都在这片秦巴山区海拔1600多米的旱地上艰难求生。

  这里山大沟深,却也是中药材半夏生长的天然乐土。半夏原是田间地头常见的旱地“杂草”之一,因其块茎入药具有止咳化痰等功效被中药方剂广泛使用。

  36年前,正是“杂草”半夏让吴均平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那时他刚做药材生意不久,在集市上收购了一批野生鲜半夏,经过一个多月的清洗晾晒后销售一空,足足赚了1000多元,这相当于当时普通工作人员一年的收入。

  面对巨额利润,吴均平急切地想要复制成功,然而市场上野生半夏数量有限,他因此萌生了人工种植的念头。

  当吴均平下定决心将100斤种子撒进自家5分地的时候,他也便步入了西和县最早种植半夏的农户行列。为此他甚至亲手砸掉一铺火炕做了底肥。当然回报也颇为丰厚。“卖了1000元,还留了400斤籽种。”吴均平至今难忘第一次成功种植半夏时的喜悦。见证奇迹的村民们也开始纷纷种植半夏。“大家靠种半夏,盖起了房子,生活也宽裕了。”吴均平说,他们是第一批靠半夏脱贫的人。

  然而正当大家热情高涨地扩大种植面积时,“杂草”半夏却变得“娇贵”起来。籽种价格水涨船高,重茬种植产量减小,施肥、除草、浇水样样不能少,劳动力成本大增,“一亩地要投入几千元甚至上万元”,而且市场价格波动也很大,稍有不慎就会“血本无归”。面对如此“高投入、高风险”的半夏种植,许多像吴均平一样的大户都如履薄冰,普通人更难从半夏获益。

  近年来,西和县整合各类扶持资金,大力发展半夏产业,鼓励有经验的种植户成立合作社,集约化科学种植半夏,普及农业保险应对市场波动,出台精准帮扶措施,为种植户解决后顾之忧,同时也让更多贫困户共享半夏种植红利。

  2011年,吴均平积极对接政策成立了合作社,带动80多户村民一起种半夏。集约化种植的优势很快便凸显出来,300吨产量让大家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然而,外地客商却趁机压价收购。“好坏都在人家一念之间,算下来挣得要比歉收那会儿还少。”吴均平说。

  情急之下,他带着半夏样品四处跑销路,几经周折终于在北京对接到一家“国字号”药企。“专家非常认可我们的半夏,他们之前还不知道甘肃也有货。”吴均平说,按一公斤70元签了80吨订单,种植户就不亏了。

  之后,这家企业特意来西和实地考察,又签下100多吨的合同,价格也涨到一公斤90多元。业内相关杂志也对此做了报道,一时间“西和半夏”名声大噪,受到众多药厂青睐。

  市场销路打开,价格相对稳定,种植户的积极性更高了。吴均平和其他大户开始到四邻八乡流转土地,带动更多合作社和农户种植半夏。

  “我们走到哪儿就把土地集中流转过来,同时会吸纳当地群众和贫困户来种半夏,一个乡镇上千亩地,一年下来400多万的务工费都留给了当地。”吴均平说。许多老人高兴地告诉吴均平:“你来了我们也能跟着挣钱了。”

  一个成熟的产业除了有深厚的种植基础、广泛的销售市场,还要有深加工企业,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才能长足发展。

  2014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吴均平从合作企业引进先进的半夏生产加工设备及技术,成立了一家符合GMP(毒性)标准的半夏深加工企业,生产半夏饮片向全国160多个地方销售,完善了西和半夏产业链条的最后一环。目前公司下辖8个合作社,种植半夏4000余亩,年销售额达1.6亿元,带动700名社员和500多名贫困户稳定增收。

  近10年来,西和半夏已由几千亩发展到两万亩,年产量8000多吨,占到全国半夏市场的75%以上。如今,全县三分之二的农户都能在半夏这条产业链上增收致富。“杂草”半夏也变成了西和脱贫至宝和致富支柱产业。

  “西和半夏享誉全国,我们想继续做大半夏产业造福西和,带动更多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吴均平说,一座年加工2000吨的半夏深加工工厂正在加紧建设,预计年底可正式投产。


免责声明:中国食品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风险与责任。 网站转载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有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0
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