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罚并举,让垃圾分类成习惯
剑指垃圾分类,北京连开罚单。从昨天起,北京市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执法进入集中立案处罚阶段,重点检查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四个环节,并对部分分类不到位的单位开出罚单。据介绍,《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城管执法部门共检查各类宾馆、饭店餐饮行业、机关事业单位、楼宇物业、商场超市、居住小区1.5万余家,对其中存在问题的2450家单位予以批评教育、警告和责令改正;各区城管部门均陆续开出罚单。
垃圾分类条例施行,虽然还在起步阶段,但北京对垃圾分类的普及动员已积时累日。对于垃圾分类可减少污染、变废为宝等作用,市民早已达成共识,不少社区单位在执行新规时也可圈可点,足见教育和引导已经发挥作用。不过,垃圾分类落实不到位的现象,也还程度不同地存在。前几天督导组在检查中发现,多个社区单位仍存在桶站不规范、分类质量差等现象。从各区城管公布的混装垃圾、无证运输等违法案例来看,把垃圾分类条例当作耳旁风的大有人在;更有居民反映,其所在小区在更换垃圾桶颜色后便再无动静。
对于缺乏自觉的责任主体来说,教育劝阻远不如一纸罚单来得有效。如果说鼓励引导是撬动垃圾分类的动力,惩戒处罚就是禁止垃圾“杂烩”的压力。教罚分明、宽严并济,既是垃圾分类落到实处的保障,也是新版条例的严肃性所在。新规明确,对于违反规定收集、运输生活垃圾的单位,处罚额度由之前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调整为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个人不按规定投放垃圾的行为,先是对其进行劝阻,拒不听从劝阻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给予书面警告,再次违反规定的,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城管开出的一张张罚单,维护了条例的权威性,既表明执法部门较真碰硬的态度,也体现问责追责的力度。接下来,城管执法部门不仅会对前期已履行告知、警告、责令整改却依然存在违法行为的单位开展执法处罚,还将对拒不履行分类义务、拒不落实分类措施的单位和个人采取处罚、曝光和信用惩戒、联合惩戒等手段。对不守条例的行为分级分类进行处罚,正是刚柔并济保障垃圾分类的重要一步。
从前端分类、中端装运到末端处置,垃圾分类如同一条缜密的流水线。积极引导,可推动这条流水线高效运转;监督惩戒,则是每一环节不脱节、不滞后的制度保障。理性倡导在前,刚性支持在后,两者兼具,才能让这条流水线在日常化、法制化的轨道上循环运作,让每一片垃圾完成绿色环保之旅,让垃圾分类的新条例固化成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殷呈悦)
免责声明:中国食品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风险与责任。 网站转载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有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