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论:庆丰收 感党恩
要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9月22日,总书记连续第四年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强调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6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以法律的形式,将每年农历秋分日确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拳拳关切,体现着党中央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和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办好丰收节的殷切期望。
历史的节点在辛丑年交汇,赋予了丰收更多的特殊意义。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庆丰收、感党恩”成为这个丰收节的主题,欢庆着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由夺取脱贫攻坚胜利,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踏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夺取农业丰收具有特殊重要性,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着有力支撑。丰收的锣鼓敲起来了!这是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奏响新时代文化发展繁荣的乐章;这是对中国农民的致敬与回馈,搭起让农民群众得实惠、享欢乐的平台;这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吹响的号角,提振和凝聚着奋进新征程的热情与合力。
,时长00:27
庆丰收、感党恩,就是唱响重农尊农爱农的时代强音,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在新时代,乡村文化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乡村文化的自觉与复兴。其文化价值,体现在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中,体现在重视农耕、以农为本的民族传统中,体现在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中,体现在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中……其启迪意义,既适用于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安全、完善乡村治理等治国理政方面,也适用于弘扬优良家风、砥砺使命初心等齐家修身方面。当前,文化建设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乡村振兴促进法因而规定,必须把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摆在重要位置。借由丰收节的各类活动与平台,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必然迎来高光时刻,并且细水长流,更深渗入日常。
庆丰收、感党恩,就是多为农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农民的节日惠及农民。做实丰收节,让农民群众得实惠,彰显出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回望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百年历程,广大农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乃至牺牲,三农始终是输送动能、托底发展的稳健力量,农民值得被尊重、理应受重视、必须获利益。正因如此,各地丰收节活动突出市场导向,发挥节庆效应,活跃城乡消费,为农排忧解困,力求把实事好事办到农民群众心坎上。一系列营销助农、消费惠农、品牌强农等市场活动,以及义诊活动周、民法和乡村振兴促进法普法宣传等惠农举措,既紧扣农民群众现实需求,又推动乡村资源全域化整合、多元化增值,还调动起城乡居民的广泛参与、推动了城乡要素的充分互动。如此丰硕收获,使丰收节真正成为农民干事创业、扶农助农的平台,成为拉动乡村产业、活跃城乡市场的平台,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平台,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强党的凝聚力的平台。
庆丰收、感党恩,就是搭起释放情感、凝聚合力的平台,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党的百年历程,是带领亿万农民翻身得解放、脱贫奔小康的光辉历程,是三农发展取得一系列可喜成就的伟大历程。在舞狮腾挪、锣鼓喧天的载歌载舞中,在吟诗抒怀、恳切宣讲的情感表达中,在围火欢唱、共品美食的民俗庆典中,无不浸透着农民群众对幸福日子的赞颂、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奋进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群众唱主角。接地气、出特色、有生气的节庆活动,是对基层群众创新创业、乐于奋斗精气神的提振,是调动亿万农民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动员,同时也是凝聚人气、城乡共庆的盛大欢腾。从这个意义上讲,丰收节既是农民的节日,亦是全民的节日,全党全社会的爱农为农助农之情由此激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合力由此凝聚。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经年积淀,丰收节逐渐成风化俗、深入人心,成为全国农民自己的节日、中华农耕文明的符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窗口。相信在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会在岁岁年年的丰收中重聚欢庆,“强、美、富”的蓝图终将藉此变为现实!
(责编:霍海斌)
免责声明:中国食品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风险与责任。 网站转载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有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