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工业》主办

中国食品新闻网

柴达木枸杞 : 区域公共品牌的实践样本

2019-07-18 17:41:13来源: 中国食品新闻网

  2017 年,新春伊始,一年一度的《中央一号文件》在举国翘首期盼中发布,“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

  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重要举措被正式提出。2年来,蔬菜、水果等各类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在大江南北应时而生。

  从理论意义上,作为一种特定区域内相关机构、企业、农户等主体共有的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对精准扶贫、振兴乡村有长效的支撑和拉动作用。但从实际贯彻执行看,目前我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据农产品品牌营销策划专家、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农业品牌促进委员会会长刘一辰介绍,当前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最大的问题在于“两层皮”,地方政府、协会投资建设的区域公用品牌,落实到作为市场主体的地方企业头上,经常“不配合、不应用、不推广”,与市场脱节严重,许多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成为职能部门一厢情愿的事情,产业融合不够,市场联动不足,并没有如预期,真正为地方经济发展,精准扶贫、振兴乡村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柴达木枸杞立足区位生态优势,通过品牌化建设,三产融合,“三链联动”,让一粒昆仑山下的富硒有机枸杞成为了青海省海西州乡村振兴、生态富民的核心市场化驱动力。2019年 6 月,作为柴达木枸杞区域品牌建设核心平台,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优质枸杞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成为了区域食品公共品牌建设的样本工程。

  一果一园 一颗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花结果的心柴达木枸杞作为青海省“东部沙棘 西部枸杞”,生态立省战略的一部分,肇始于上世纪 50年代,发轫于 2011 年。

  上世纪 50 年代,为了改变柴达木盆地恶劣的戈壁沙滩环境气候,海西州都兰县诺木洪农场人基于枸杞独特的生态治沙功能,踏上了一条驯化野生枸杞的发展之路。历经20余年两代人呕心沥血,到1978 年,都兰人成功驯化并定植枸杞林 182 亩。以此为基点,伴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深入,都兰逐渐成为柴达木盆地内的枸杞核心产区。截至目前,都兰种植枸杞 23 万亩,约占青海海西州种植面积的一半,是全国集中连片种植枸杞面积最大的地区,获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世界纪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都兰县县委副书记、县长马永安介绍,长期以来,都兰县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因为大力种植枸杞,柴达木盆地大面积的荒漠化土地被开发利用,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增加林地面积 51.6 万亩。昔日的荒漠戈壁,如今郁郁葱葱,绿树成荫。

  都兰县近10年气象资料显示,当地年降雨量从 39.9 毫米增加到 58.51 毫米,6 级以上大风由年均 54 次下降到不足 20 次,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枸杞在保护柴达木绿洲湿地、防沙治沙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柴达木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坚持生态环境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高品质生活”,作为青海省“一优两高”战略的前奏曲。2005 年 10 月,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将青海省柴达木地区列入国家首批 13 个循环经济产业试验区之一。2010 年 3 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明确指出,“特色生物资源开发试验区是构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将柴达木枸杞产业化,2011 年,在青海省委省政府、海西州委州政府关怀支持下,都兰县正式创建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

  自此,柴达木枸杞这颗高原“红宝石”,基于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平台,走上了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之路。

  17 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 配第在其出版的《政治算术》中认为:制造业比农业收入多,商业又比制造业收入多。1940 年,同为英国人的经济学家克拉克出版了《经济进步的条件》,其通过对全球 40 多个国家(地区)不同时期三次产业的劳动投入和产出研究,证实了“农业不如工业 工业不如商业”这个被称作“配第 - 克拉克定理”的经济学规律。

  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我国唯一一个以枸杞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017 年成为青海省首个获批创建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正是基于“配第 - 克拉克定理”,立足一产,“接二连三”,走渐进发展的生态之路。

  一产的核心是环境,是土地,是枸杞的品质以及种植枸杞的标准。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所处的柴达木盆地地处世界“四大超净区”之一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 3000 米以上,平均日照长达3200 小时以上,太阳辐射强烈,总辐射量在 660-725 焦耳 / 平方厘米,最大昼夜温差高达 30℃,盆地大部分土壤富硒。

  不仅如此,柴达木枸杞鲜果玲珑剔透,红艳欲滴,状似红宝石。数据显示,柴达木枸杞含多种维生素和人体所必需的 18 种氨基酸,其中有利于人体健康和智力开发的硒、锗、锌的含量高,枸杞黄酮含量高于其他产区 30%,糖含量高于其他产区12%,多糖含量高于其他产区 10%,氨基酸总量高于其他产区 9.08%,同时柴达木分布的野生黑果枸杞,经测定含 17 种氨基酸,13 种微量元素。

  如何基于优质产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服务高品质的美好生活,一直是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的核心任务。

  据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管委会主任刚巴特尔介绍,立足柴达木枸杞产地没有布局大的化工企业,大气、水源、土壤无污染的独特优势,产业园在海西州的统一领导下一直致力于发展有机绿色枸杞产业。截至 2018 年,海西州核心种植基地获得欧盟等国际知名认证机构有机产品认证的企业、专业合作组织 37 家,认证面积 11.76 万亩,成为全国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有机枸杞种植基地。2017 年在全国有机枸杞试点认证中,海西州 15 家企业通过有机转换资格和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首批 5 家企业获得我国枸杞有机试点认证,占青海省试点企业的 100%,占全国的 83%,其中,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其中占据绝对的核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已经成为我国高品质枸杞的第一高地。

  “基于柴达木枸杞的绿色有机品质,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走一二三产融合供给侧结构改革发展路线,一直是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坚持的方针。”都兰县副县长肖军告诉记者,为了贯彻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一直努力践行“链接二产,服务三产”的方针路线。

  立足一产 接二连三 有品质还需有品牌三链融合 让柴达木枸杞成为中高端枸杞新基地为了将三产融合的路线精准落地,党的十八大后,在海西州委州政府指导下,都兰县出台了《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 2017-2020 四年规划》,占地25.47 万亩,位于都兰县宗加镇的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改变了传统产业园或生产或加工单线条的运营模式,布局了生产、加工、物流、科研、示范、休闲观光、综合服务 7 大功能区,形成了主导产业突出,要素完备的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截至 2018年,产业园有各类加工企业 28 家、专业合作社 69家,枸杞规模化种植面积达 18.03 万亩,主导产业覆盖率达 80%、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 72.6%,综合产值达 42.3 亿元。

  夯实三产融合,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依托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青海大学、省农科院等 8 所科研院所,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搭建了产品栽培、繁育、研发三大平台,建立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长效机制,青杞系列良种覆盖率达 100%,枸杞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 54.85%,枸杞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 9.3 万亩,“三品一标”认证比例、产品抽检合格率分别达 97%、100%,年加工枸杞 3.96 万吨、精深加工枸杞产品达 1.65 万吨,共有枸杞果酒、白酒等 40 余种产品成功投入市场,并建成大漠红 3A 级工业旅游景区和宗加镇生态农业风情小镇,成功创建了国家级枸杞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县和良好农业示范县。

  “变生产导向为市场消费导向,打造千亿高原特色生物产业集群”。基于海西州整体发展战略,作为高原特色生物的代表,为了达成 2020 年前后达到综合产值 100 亿元的战略目标,2018 年,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与国内知名的农业品牌营销策划机构蓝狮智邦(北京)品牌策划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按照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管委会主任刚巴特尔的说法,希冀通过专业机构的介入,让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柴达木枸杞不仅有品质,更有品牌,真正与消费者生活接轨,服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刚巴特尔的想法引起了蓝狮智邦(北京)品牌策划有限公司贾商的深度共鸣。

  作为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的负责人,贾商在深入青海都兰以及各大枸杞产区完成深度调研后发现,从品质上,柴达木枸杞无论是“海拔高 光照足 温差大 空气净”的产区基础,还是“果粒大 果肉厚 味道甜 营养足”的产品品质,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要让柴达木枸杞真正爆发市场价值,就必须从市场化品牌的角度,完成供应链、运营链、消费链三链合一的重塑。

  供应链上,是产区、产业、产品的文化、标准重塑。都兰境内有五龙沟,内有逾千亩野生枸杞林,是迄今可考最古枸杞林。当地盛传为西王母仙杖红宝石化生枸杞,由于灵猴破坏林木,故西王母遣五龙守护,故名五龙沟。在贾商看来,五龙沟历史悠久,作为“中华枸杞祖源地”,对于重塑柴达木枸杞在市场中的认知有重要作用。“只有完成这种文化重塑,才能将柴达木枸杞品质价值真正释放出来。”

  贾商表示,枸杞作为中国传统养生食品,目前市场消费者对其品质的认知一直是模糊的,无法判定什么是真正的好枸杞,因此,柴达木枸杞不仅要将产区中华枸杞祖源地的价值释放出来,还要制定枸杞品质新标准,从产业高度占领高端枸杞的位置,满足消费升级,成为中产高端枸杞新基地。

  和刘一辰看法一样,贾商同样知道目前许多区域公用品牌存在“两层皮”的运营问题。因此,在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品牌塑造上,蓝狮智邦(北京)品牌策划有限公司不仅仅是为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完成“新丝路枸杞产业世界枢纽”的宏观定位,更进一步通过持续打造柴达木区域品牌,让“高寒净地 圣杞之源”的区域品牌价值为园区企业赋能,形成以 1 个柴达木品牌为主导,覆盖生产、加工、科研、物流、示范、休闲、综合服务 7 大功能区的 1+7 运营模式,聚焦发展,赋能园区企业,推动都兰枸杞产业良性循环发展。

  对于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在运营链上的这种布局,贾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只有将柴达木区域公用品牌作为产业园运营的枢纽,形成区域公用品牌 + 企业品牌 + 产品品牌的三品融合格局,才能最大化激发产业园固有的“龙头企业 + 合作社+ 农户”“合作社 + 农户”等模式的市场价值,让产业园枸杞种植采摘、加工生产、物流运输、餐饮住宿、加工销售等多经济主体, “劳务经济”“国道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充分与市场接轨,通过让柴达木区域公用品牌的强大而让服务真正落地,切实地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

  而要做到这些,消费链的构建尤为重要。相关专家告诉记者,任何区域公用品牌如果在市场传播落地上没有具体的措施,很难让产品认知触达消费者,也就很难完成区域公用品牌带动区域经济的作用。

  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在消费链的构建上不遗余力。据了解,2018 年,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都兰枸杞协会带领园区企业青海昆仑河枸杞有限公司、富民枸杞合作社等运营主体,先后参加了德国纽伦堡有机展、春季糖酒会、广交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多个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博览会,柴达木高品质枸杞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广泛称赞。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有机枸杞出口,青海占据 90% 市场份额,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占据 60%,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已经正如贾商所言,成了“有机枸杞的净土,出口枸杞的乐园”。

  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这种以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为中心,三产融合、三链合一的运营模式很快引起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2018 年,中央电视台、青海卫视、新浪、搜狐、网易、凤凰网等 100 余家媒体,从各个角度报道了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上的“柴达木经验”、“柴达木模式”。

  对于这种经验和模式,6 月 21 日,在青海都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品牌推介会暨柴达木枸杞产业高峰论坛上,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国农科院副院长章力建认为,柴达木枸杞应进一步运用“中医农业”技术体系,更充分地激发柴达木枸杞潜力,让功能性农产品更好地服务市场,精准扶贫、振兴乡村。

  中国农业大学校委会副主任张建华则建言,西部省区食品行业比较落后,柴达木枸杞必须敢为人先,进一步加大技术开发,用柴达木枸杞服务嗜烟嗜酒等特殊人群。

  原国家食药总局稽查专员王耀宗、宁夏大学教授孙权、陕西省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副秘书长高亚军教授、青海农林科学院樊光辉则分别就食品安全、柴达木地区环境、现代技术以及全国枸杞产业发展等多角度,分别阐释了自己的看法和进一步的发展策略。

  在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管委会主任刚巴特尔看来,无论什么样的发展策略,柴达木区域公用品牌立足生态优势,以高质量发展,服务高品质生活的战略发展路线不能变。不久前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乡村产业要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路径,体系化发展。

  相关人士认为,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正是因为坚持发展当地特色的枸杞产业,形成了三产融合,三链合一的体系化发展路线。目前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已经吸纳 1616 户农牧民参与枸杞全产业链开发,园区农牧民脱贫率达到了 100%,2018 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51 万元,远高于都兰县平均水平 45 个百分点,并且每年吸引全国 19 个省区 3.5 万务工人员从事枸杞采摘销售,人均增加收入达 1.29 万元。

  在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杨强主任看来,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成绩可喜可贺,但随着产业园三产融合、三链合一战略路线不断地贯彻执行,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中国优质枸杞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柴达木枸杞作为“中华传统好食品”,在生态带动发展,乡村振兴经济的时代大道上,将走得更远。



0
0

我来说两句